香港芭蕾舞团《布兰诗歌》震撼亮相,打造沪港文化合作新样本
2025-11-15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11月14日晚,作为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的压轴演出,300余名演员参与的香港芭蕾舞团巨制《布兰诗歌》在前滩31演艺中心完成了震撼的上海首演,并将连演三场。这支以创新著称的乐团,在这部作品中甚至出现了罕见的“女舞者托举男舞者”的场景,让全场观众颇为惊叹。“当作品被反复演绎,它才真正属于舞者、歌者与观众,才能在每次演出中生长出新的意义。”舞团艺术总监卫承天在演出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部诞生于3年前的作品再度在上海呈现,主创们对其中的情感表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017年卸任华盛顿芭蕾舞团艺术总监并加盟香港芭蕾舞团后,卫承天为舞团带来了诸多的创新之作,《布兰诗歌》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部。延续他“推广香港文化”的理念,他推动舞团联合香港管弦乐团,以德国作曲家奥尔夫的清唱剧《布兰诗歌》为蓝本,并从英国作家伍尔夫小说《奥兰多》中汲取了灵感,最终诞生了这部巨制。

清唱剧《布兰诗歌》是德国作曲家奥尔夫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其歌词源自德国一间修道院中发现的中世纪神秘诗稿。奥尔夫从中选取25段,以“春”“小酒馆”“爱情”三个篇章诠释财富、爱情、欲望、贪婪等主题,至今仍是影响现代音乐的经典之作。“这些中世纪手稿的核心是生命的循环。”卫承天说,这让他萌发了据此创作芭蕾舞剧的冲动。

“我当时又正好在看小说《奥兰多》,书中对爱无止境的追寻让我着迷。”于是,他在剧中设置了一位“17岁变身为女性且不再衰老”的永生主角,串联起从中世纪到现代的生命旅程。

因为篇幅的原因,这部舞剧《布兰诗歌》其实包括了《布兰诗歌》和驻团编舞家胡颂威以王尔德《夜莺与玫瑰》为灵感的作品《最后的歌》。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部风格迥异的作品已斩获第24届香港舞蹈年奖,《布兰诗歌》获“杰出大型场地舞蹈制作”,胡颂威凭《最后的歌》获“杰出编舞”。

这部作品中,音乐同样是重要组成部分。他决定邀请香港管弦乐团共同创作这部作品。“我来舞团前,香港的这两大旗舰团体几乎没有合作,如今我们是平等共创的伙伴。”卫承天透露,《最后的歌》中他特意将乐团请上舞台,与舞者同台表演。

乐团的音乐家们“不得不”进乐池的《布兰诗歌》,是因为它的舞台规模实在太大。《最后的歌》是极简舞台,台上仅有一座16米长的“空中天梯”,取代了原著中的玫瑰,象征着人们追逐的欲望,但《布兰诗歌》则有8米高的环绕式高台还原修道院氛围,合唱团层层站立其上与乐池中的乐团呼应;空中悬挂的轮盘上,舞者伸展肢体宛如达芬·奇作品《维特鲁威人》,既呼应“命运之轮”,又象征主角追寻的“天使”。

创新的当然不只是舞台设计。舞团的首席舞蹈员叶飞飞说:“一般是男舞者托举女舞者,而这次我们要‘反串’。而且,相比于古典芭蕾,有很多落地动作,需要我们长时间练习,每一个姿势都有意义,我们需要通过肢体的动作,让观众看到角色内心的挣扎与坚强。”对这样的设计,卫承天告诉记者,“19世纪芭蕾塑造了‘强壮王子与柔弱少女’的范式,但现实是——男女皆有强弱。叶飞飞既能扮演一位柔弱的女性,在无人帮助的情况下独当一面,甚至托举起男性。在这部作品里,我希望能够展现男性的力量和女性的力量。”

这部作品是香港芭蕾舞团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作品,在艺术节的演出版本,香港的两支艺术团体带来了约50名舞者、80名乐手,合唱团则选择了和上海合作:上海音乐学院合唱团、上海市黄浦区青少年艺术活动中心春天少年合唱团倾情加盟。舞台上超过300人的演出团队,让沪港艺术共振有了更多的样本。

“250到300人的演出规模,在芭蕾舞台上非常难得。”香港管弦乐团驻团指挥廖国敏说,这样的阵容本身就是一种力量。香港芭蕾舞团行政总监李易璇也表示,舞团的合作理念一直是“强强联手”:“上海音乐学院是全国顶尖的音乐学府,他们的声音本身就是天上给的礼物。而带动年轻人尤其是小朋友和专业艺术家同台,是我们的使命。这些孩子从没经历过如此庞大震撼的演出,相信这几天的排练已让他们有了巨大成长,希望观众能为他们多加油。”

对于此次亮相艺术节,李易璇说,香港和上海的文化同属中国文化但又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质”,“这种差异恰恰是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她表示,此次与上海的合作只是开端,未来舞团将推动与大湾区及国内不同城市的合创共建,“说好中国故事、传递触动人心的内容,是我们始终看重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