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航高质量发展,走进最美、最萌法治实践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视频
2025年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调研采访活动11月19日举行,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随市司法局走进徐汇区、普陀区司法第一线,近距离感受最美、最萌法治建设实践地。
徐汇最萌:法律服务IP是“i法喵”
走进徐汇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调解区、法援区功能清晰,等候区无线充电体现细节,直播间蓄势待发。
在这里,可以进入徐汇区司法局深度参与研发的公共法律服务小程序“掌上公服”,集“全球1小时响应(涉外法律服务)”“惠企直达”“智能咨询服务”“律界云图”等多种功能于一身,为市民和企业提供管用、易用、实用的一站式法律解决方案。
法律服务IP“i法喵智能法律咨询管家”身穿制服,又萌又能干,提供7×24小时免费即时咨询,不但能予以解答,还可以智能分析需求,对接线上线下服务,形成解决闭环。
“思考问题时,这只猫咪会走来走去,这样企业和用户会觉得等待的时间也会短一些”。徐汇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用猫咪作为IP,既智慧又温暖,普法时可爱的形象也很受学生欢迎。
徐汇区作为上海市首个人工智能发展集聚区,已集聚人工智能企业机构上千家,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近千亿。法律科技正从辅助工具演进为驱动创新的核心基础设施。
徐汇区打造了公共法律服务全场景贯通的“中央厨房”。其核心载体是打造了集行政复议、人民调解、医患纠纷和法律援助“四位一体”的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研发出“友法速dá”智慧法律服务系统并在中心全面投入使用。
通过该系统的“一岛、一仓、一湾、一谷、一厅”功能布局,实现了全区法律服务资源的在线调度与智能匹配,为全区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点位提供“一体化”“零距离”“法速达”的公共法律服务。
以此为起点,徐汇区将“AI+法律服务”整体纳入全区“人工智能+”工作体系,积极构建协同创新体系:与华东政法大学共建“友法智乘公共法律服务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深度对接司法部法治大数据重点实验室,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场景应用”完整创新链条。联合模速空间、腾讯等科技公司和律所成立法律科技“产学研用”一体化生态联盟等。
由此,一系列务实而前瞻的应用实践陆续展开。徐汇区牵头开发近10款AI法律服务项目,深入公共法律服务、行政执法监督、基层调解等多个关键场景:原创法治剧本杀“猎诈者之宴”并升级上线2.0版本线上APP,覆盖新空间、全业态更多人群;研发区智慧执法监督平台“联合检查智能助手”“智能辅助行政复议”功能,“智能撮合”首例跨部门联合检查;开发智慧云调解系统,累计线上签署调解协议500余份。
基于前期积累的“AI+法律服务”应用基础,依托西岸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战略性创新产业和专业法律服务资源“双集聚”优势,徐汇区聚焦涉外法治这一关键领域,着力打造西岸数字谷国际法律服务集聚区,并被正式纳入上海市“国际法律服务中心核心承载区”。
今年更是重磅推出“全球一小时响应计划”。依托该计划,用户只需用自然语言描述需求,AI智能助手即可30秒生成智能表单,借助覆盖全球120余个网点的服务网络,结合时区协同、地域适配、专业领域三重维度进行匹配,1小时对接专业律师。通过构建横跨美洲、欧洲、亚洲、大洋洲等全球服务网络,实现“6+2”时区覆盖,确保知识产权、贸易救济等11大类涉外服务的7*24小时全天候无休响应,从根本上解决了跨境法律服务“找不对、响应慢”的痛点,为国内外企业和个人提供极速响应、全球覆盖、专业护航的涉外法律服务。
徐汇区组建了以党员律师为先锋的“党心律动·护企出海公益法律服务团”,主动提供出海政策解读、合规风险防范、法治体检等专项服务,制作面向企业出海的十大法律服务案例和法律问答指引,为企业提供坚实法律后盾。
此外,围绕“西岸数字谷国际法律服务集聚区”建设,徐汇区打造“一中心三基地”人才培养矩阵,即“人工智能涉外法治研究实训中心”,涉外法治高端人才培育、实践、翻译“三基地”,聚力培育一批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基地运行以来已开展3期实务岗位锻炼,累计提供150+涉外法治实习岗位。
普陀最美:“半马苏河”法润两湾
坐落于普陀区苏州河畔的“半马苏河”法治驿站是一个花园里的法治建设实践地。只见夕阳下,河水荡漾,风景如画。在这里,喝一杯咖啡,听一堂普法课,看一本普法书,盖一个普法章,很是惬意。
自2024年12月正式启用以来,“半马苏河”法治驿站致力于将专业严谨的法律条文,创新性地诠释为贴近民众日常生活的法律知识。截至2025年8月,该驿站已累计接待访问者逾1.3万人次,成功举办了90多场主题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有力推动了法治理念深度融入社区与市民生活日常。
链接中远两湾城居民区,法治绿廊以“法润两湾 治趣苏河”为主题,以宪法、民法典为重点普法内容,设置了卡通人物造型法宣立牌、法治字谜、法治故事翻翻桶等,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供市民学习法律。居民还可通过扫码进入小程序“云端”游览绿廊和挑战民法典学习小游戏,形成线上线下互动宣法的“半马苏河”法治氛围。
法治驿站充分展现“法律+科技”特色,让公共法律服务“智”在指尖、惠及日常,用数字技术构筑起一个没有围墙、永不打烊的“云上法律服务大厅”。“普法通”人工智能法律助手可提供法律咨询、制作常用法律文书、查询法律法规服务,无论是日常法律疑问,还是合同起草、协议制作,都能快速给出专业建议和解决方案。
“释法解忧”空间作为基层解纷“前沿哨所”,由律师、调解员、心理咨询师常态“坐班”,为市民答疑解惑;“听讼讲法”直播间可为专业人员提供直播设备,为优秀法治经验及普法宣传提供保障。
在驿站主题活动中,资深律师、公证员积极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内容涵盖企业出海、劳动纠纷、跨国婚姻、遗产继承等企业和市民关心的热点问题。今年,法治驿站还针对外籍人士开设了涉外法治漫游路线,为外籍友人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
同时,区司法局还按照“15分钟社区生活圈”工作要求,打造1690公共法律服务客厅。在传统的为社区居民提供法治宣传服务的基础上,整合各方力量,为群众提供多元公共法律服务:如,整合法官、律师、人民调解员等“老法师”资源,全方位为基层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法条解释、案例解答等公共法律服务。
2025年初,普陀区全面启动“软法赋能基层治理行动”,聚焦更多基层治理难题,为切实解决居民“急难愁盼”、疏通基层治理堵点难点搭建“快车道”。软法编制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每一部软法指引的诞生,都历经了多场“头脑风暴”与“民意淬炼”。截至目前,已形成“物业服务质价提升”“社区安装新能源电动车公用充电桩”“文明养犬”等多部软法指引,为破解基层治理“老大难”问题提供了清晰可操作的法治化路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