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三百”到“三生万物”,青年诵读感悟典籍里的中国
2025-11-2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林千惠

当《诗经》的田园风吹进大学校园,《少年中国说》的呐喊与当代学子隔空击掌……古籍中的文字,在青年们的声音中悄然“活”起来。近日,伴随第十一届民族文化节的盛大启幕,东华大学的师生们用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用最具现场感的声浪,在多元文化交融激荡的今天,让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深植青年心田。

读诗书 诵经典 国韵悠长中体悟文化之美

舞台上,灯光渐亮,诵读声起。从《道德经》的哲思深邃到《诗经》的质朴真挚,从《离骚》的忧国忧民到《木兰辞》的家国担当,从《满江红》的壮怀激烈到《少年中国说》的青春激昂……来自东华大学和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的学子们,用昂扬响亮的声音复活镌刻在古籍文献中的诗词歌赋,用真挚饱满的情感传递蕴藏在经典中的“中国之声”,用一场跨越时空的诗词对话共同感悟中华文脉的磅礴力量。

来自信息与智能科学学院的于海城同学感慨,作为一名理工科学生,在诵读《道德经》的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中华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相通之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与人工智能的算法逻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跨学科的启迪,让我们在科技创新中更能把握中华文化的精髓。”

“能在大学的舞台上演唱《山亭夏日》,我感到特别自豪。”诗歌之美,亦在少年心里留下痕迹,对于此次诵读活动,来自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的金怿可同学兴奋地表示。通过参加排练,作为青年人,他不仅学到了古诗的韵律美,更理解了诗中蕴含的生活情趣,“这样的活动让我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多民族 跨国界 文化就是最好的交流语言

理论阐释需与实践探索同频共振。东华大学不仅让经典“声声不息”于舞台,更让其精神“润物无声”于日常。每年的民族文化节,已成为校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本届民族文化节上,学校将经典诵读与民族文化展示深度融合。在“荟聚·民族欢歌”环节,侗族、白族、瑶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各民族学子与汉族同学同台朗诵民族诗歌,共唱《我爱这土地》;在“交融·携手共进”环节,来自越南、孟加拉国、哈萨克斯坦等国的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一起诵读现代诗歌,表达对生活的热爱。这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氛围,有效促进了各民族师生的交往交流交融。

此外,学校积极推动文化走出校园,启动“华彩同心”——东华大学与松江区携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建工程,将经典诵读、文化展演送入社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更广阔的空间里生根发芽,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社会土壤中开花结果。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林千惠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