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 | 吊牌比脸大不只是笑话,让社会重返信任正轨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衣服的吊牌,原本的作用是标明品牌、尺寸、成分、洗涤要求,但现在一些衣服的吊牌则“进化”出了新功能:防蹭穿。
一些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一个怪现象:买的衣服,吊牌“快速膨胀”,多得“快成一本杂志了”,“比我的脸都大”。这些巨型吊牌除了大,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上面都醒目地标注了“吊牌拆除,不退不换”。这些文字用上了粘贴式防伪标签的工艺,吊牌拆过肯定就难以“复原”。
围绕这些吊牌,段子手们也开启了一场创作的狂欢,说以前的吊牌是衣服的“身份证”,现在的吊牌是衣服的“炸弹装置”。
一个吊牌,主演了一场让人哄笑的喜剧。但喜剧创作有一个业内共同的认知:喜剧的内核是悲剧。意思是,大部分能引发我们深度共鸣的喜剧,驱动力往往来自一个悲剧性的现实。无论是叫“吊牌喜剧”,还是叫“吊牌闹剧”,背后其实是买卖双方信任度降到谷底的消费现实。
事情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少部分买家利用了七天无理由退货的规则,买好漂亮衣服穿了打卡拍照甚至外出通勤,然后卡着7天的时限再申请无理由退货。而商家收到的退货,会出现口红、粉饼甚至火锅油、咖啡等污渍,有明显穿着痕迹,无法二次出售。部分版型漂亮的商家成为重灾区,不得已在吊牌上动起了脑筋,并不断升级:你总不能穿着如此巨大吊牌的衣服去拍照或者聚会吧?日益“膨胀”的吊牌,是这些卖家在应对少数消费者投机行为时,所筑起的一道无奈的成本防线。
这样的少部分“贪小”的买家,对社会信任基础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前不久,吉林市的邓女士在户外登山时,因为背包上悬挂了一个吊牌,被无数网友群嘲为“吊牌小仙女”,甚至还翻出了另一个视频,指着她滑雪服上的吊牌,称她是“不拆吊牌为了用完退货的惯犯”。最近事实出现180度的大反转,这些其实是品牌商家帮助失联儿童回家的公益寻亲吊牌。真相大白后,虽然部分网友也特意给这位心善的姑娘留言致歉,但想想这背后坍塌的社会信任,还是让人唏嘘。
在吊牌段子之前,我们曾屡屡因为卖家秀和买家秀的天壤之别,笑到飙泪、笑出腹肌。货不对版、过度修图,商家的种种手段,让退货成了不少消费者的自保动作,也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法规条例赋予消费者的合法权利。但是,碰上部分心术不正者对规则的滥用,也就制造了信任危机。
不要觉得买卖双方的这些笑话级动作只跟少部分人有关,其实,它对整个消费环境都有着杀伤力。“膨胀”的吊牌将产生恶性循环,防退货的成本会悄然增加,大部分老老实实买衣服的人,不得不为这多出来的成本埋单,卖衣服的,也同样面临价格上涨竞争力下降的困局。
信任损毁容易修复难,但也并非难以做到。曾经给电脑安装软件,都要心惊胆战,因为在各个角落都有捆绑的流氓软件,但经过治理,现在这种现象基本销声匿迹了。
整个社会系统信任值的上升,让市场恢复健康,需要买卖双方及平台的三方协同:买家要谨记“权利与责任并存”,珍惜并审慎使用“七天无理由退货”这一权利,意识到每一次恶意退货,不仅是商家的损耗,也是在推高整个消费生态的运行成本,最终将由所有消费者共担;卖家也要将精力重点投放在产品本身,减少“货不对板”的发生,减少顾客的试错成本,进而减少退货率;至于电商平台,对大数据的使用要更科学一些,构建更可靠的信用体系,这或能增加自身的竞争力,毕竟,电商不就是因为诞生后不久就意识到了信任的重要性,推出了革命性的支付方式,从而一举奠定龙头地位?
健康运行的社会,离不开规则,更离不开信任。“膨胀吊牌”的出现,摧毁的是信任的根基。我们期待,买卖双方都能在规则内恪守诚信的本分,让吊牌回归简单的标签作用。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编辑:陆天逸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