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物|“虎头鞋姑娘”吴懿燃:让94岁外婆的针线被城市重新看见
2025-11-25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视频、剪辑(除署名外)

吴懿燃永远记得多年前,外婆辛苦做了数月的虎头鞋被亲戚一句“现在谁还穿虎头鞋,大家都买Burberry”否决时的尴尬神情。

那一刻,她决定把外婆做了一辈子的虎头鞋“捡”回来。

3D建模、AI设计、3D打印……这位工科出身、博士学历的非遗传承人将虎头鞋玩出了新花样。

当会听指令前进后退、穿着虎头鞋的“机器虎”被朋友家的孩子欣喜“接”回家;当她的作品在豫园“银杏树下的手艺人”商店展示销售,被海内外游客买走;当‌福利院的百岁老人被“时光杂货铺”里的虎头鞋触动;当1.62米长的巨无霸虎头鞋申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成功的时候。她知道,这条路走对了。

▍▏高学历博士甘当非遗学徒:一次为外婆鸣不平的“急转弯”

学成回国后,吴懿燃于2011年进入一家大型央企,负责全国开发计划。本硕读的是土木工程,还是交大的MBA,最高学历是博士。是别人眼里的“白骨精”。

转变发生在七八前,家族中有小辈出生,外婆沈美顺欣喜之余,挑灯剪样、打浆、纳底、缝鞋、绣虎眼,整整耗费三四个月做了一双虎头鞋,却被亲戚调侃“谁还穿这个”“现在大家都买Burberry等大牌”。

原本兴高采烈的外婆被泼了一盆冷水,当场红了眼,“那我多攒几个月退休工资再买双大牌送给囡囡”。这一切被在场的吴懿燃看在眼里,心里不是滋味。

虎头鞋是吴懿燃儿时一抹温暖的回忆。在她一岁时,外婆亲手做了一双虎头鞋作为送给宝贝外孙女的生日礼物。“你仔细看,鞋子的布料是由衣服的边角料做的,老虎还有绿睫毛、翘嘴角,外婆还绣了一颗爱心,这么时髦的款式放到现在都不过时。”人生中的第一双虎头鞋迄今被珍藏在家里。

吴懿燃告诉记者,老虎是百兽之王,穿虎头鞋是中国旧时汉族民间育儿风俗,父母在孩子学步时为其穿上手工缝制的虎头鞋,寓意借助虎的威猛驱邪避灾、护佑孩子健康成长。虎头鞋因鞋头形似虎头而得名,北方地区亦被称为“虎头鞋”。虎头鞋承载了长辈对晚辈的祝福,被视为象征吉祥的护身物。

外婆沈美顺没读过史料,却凭着口口相传,把这份“虎虎生威”的寓意封存在36针/平方寸的鞋底里。

沈美顺的虎头鞋手艺,源自隔壁邻居刘玉梅。这位四代专做虎头鞋的民间手艺人不藏私,教授她全部技艺。后来沈美顺还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在弄堂里,她的手艺是“公认的好”,不少孩子穿过她做的虎头鞋。灯影下,虎头鞋越堆越高,邻居干脆把“沈阿婆”改口叫“虎头鞋外婆”。

亲戚一句无心的调侃,让“鸣不平”的情绪一下涌上来。起初,她并不知道这门手艺可以申请非遗,只是单纯地想安抚外婆,“我想让她知道,她的针线不是无用的老智慧,而是被城市需要的宝贝。”

▍▏AI出设计方案、3D打印鞋底……多元创新激活传统技艺

2016年左右,这位海归博士开始跟着外婆学习虎头鞋技艺。“从拍地”到“拍鞋底”,她把最快的土地节奏,压回到最慢的手缝温度。

但不上手不知道,上手后,吴懿燃才发现虎头鞋的制作工艺极为繁复,从原材料处理到成品完成,需历经九道严谨工序,每一步都考验着匠人的耐心与功力:第一步“画样”,需精准勾勒出鞋底、鞋帮与虎脸的轮廓,为后续工序打下基础;第二步“裁布”,按纸样将棉布裁剪成规整的部件;第三步“浆布”,通过打袼褙(以碎布或旧布搭配衬纸裱糊而成的厚片)增强布料硬度,再缝合外层美观布料;第四步“纳鞋底”,需用针锥细细扎孔,再以棉线一针一线密纳,确保鞋底结实耐穿;第五步“做鞋帮”,将两层鞋帮布缝合后仔细锁边;第六步“绣虎脸”,作为最关键的工序,需运用刺绣、拨花、打籽等多种针法,精绣出虎的眉眼、口鼻与额头的“王”字,既要凸显虎的威猛,又要兼顾孩童用品的可爱;第七步“扎虎须”,在虎嘴两侧扎上彩色棉线绺,让虎头更显灵动;第八步“绱鞋”,将鞋帮与鞋底以暗线缝合,要求针脚细密、隐藏无痕;第九步“整理”,剪去多余线头,再用熨斗熨烫定型,让鞋子更显挺括。

由于工作太忙,她只能利用碎片时间勤加练习。日复一日地打磨,让她练就外婆传授的绝活:剪样误差不超1毫米、纳底每平方寸36针均匀如织、虎眼刺绣立体传神。

2020年,她获批成为“海派虎头鞋”区级传承人。这些年,她走进高校、社区授课,让阿姨妈妈、残障学员因为学会这门手艺可以补贴家用。

按照传统的做法,鞋底要缝上“七七四十九针”,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学员觉得太费力,不愿这么操作。于是,她将原本的九道工序大刀阔斧地简化,甚至研发出的一个材料包,只需将鞋帮和鞋底缝起来就成型了。“非遗不是活化石,要让人赚到钱。非遗传承需要人,如果现代人都不太能接受,觉得太吃力了,就很难传承下去。”吴懿燃将MBA课堂的思路搬进课堂,还利用本硕读工科的专科优势,用3D建模扫描传统样式,做数字化改款;利用AI软件输入关键词快速出设计方案,做数字人玩偶;3D打印鞋底、可拆卸装饰,做文创小摆件等。

“我不直播,也不上抖音。”吴懿燃说,自己要做工科女擅长的事。有段时间,她心血来潮做了一只穿着3D打印的虎头鞋的“机器虎”,通过编程让“机器虎”能听各种指令,被朋友家的孩子看中拿走了。当一位专门做传感器的同济大学的博导得知她在做虎头鞋后,还送给了一个手臂机械装置给她,专门负责抓取虎头鞋。

▍▏跨界合作,她创作了全世界最大的虎头鞋

在传承虎头鞋技艺的过程中,她发现原来能和虎头鞋链接的人还真不少,从00后大学生到和外婆一样的同龄人。比如有位南京的大四学生为了做课题,专程到上海采访她,闲聊中提及自己的奶奶曾给自己做过虎头鞋,看到鞋子就会想起奶奶。在申请非遗的时候,也有评审组的老师提起小时候家人做过虎头鞋,但现在市面上看不到了,很有共鸣。

为了让更多外婆的同龄人看到亲切的虎头鞋,她定期将新做的鞋放在杨浦区福利院“时光杂货铺”里做展示,也成了老人口中的“虎头鞋姑娘”,有几位老奶奶甚至还捐了几双自己小时候做的鞋一起展陈。有一次,她打算上新展品的时候遇到了一位百岁奶奶,激动地握着的她的手,“我知道你是做虎头鞋的,我在杂货铺看到过你的。我小时候自己也做虎头鞋。”那种被认可感深深触动了她,吴懿燃当场将带来的一双虎头鞋赠予老人家,希望可以让时光变成可以握住的温度。

在创作的过程中,她也不断挑战自我。

吴懿燃向记者展示了一块证书。这是由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颁发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上书“最大的虎头鞋造型,尺寸:1.62×1.03×0.93米,该作品由杨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虎头鞋制作技艺的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吴懿燃(上海)采用苏绣技艺,于2025年4月设计制作完成。”

“这双鞋完全可以装下我,就是按照我的身高度身定制的。”吴懿燃得意地介绍说,如今这双世界上最大的虎头鞋正在新江湾文化中心里展示。

从去年开始,她的作品还受邀在豫园“银杏树下的手艺人”商店展示售卖,由她设计的虎头鞋、虎头鞋冰箱贴、虎头鞋瓷杯、虎头鞋琉璃挂件等备受中外游客的喜爱。

而94岁的外婆也第一次发现,自己纳了几十年的鞋底,原来“可以比Burberry更值钱”。

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除了央企的本职工作,吴懿燃还是一名资深健身教练、营养健康导师,她说,自己从没想过靠虎头鞋谋生。“只想让外婆晚年开心”的初衷,却让一门原本“谱系不到四代”的民间手艺,在超大城市里找到可持续的“温情回路”。

她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渐渐地,家里人也从“不理解”到“一起上”,妈妈原来嫌她“不务正业”,如今成了“非遗合伙人”。

自从成为了非遗传承人,时常有人伸出橄榄枝,今年她还入驻了巾帼园的非遗市集。这两天,在巾帼园老师的推荐下,她报名参加了上海大学PACC非遗研修班。同班同学中,她是唯一“工科+MBA”组合出身的非遗传承人。

就在上周,她有四件作品入围2025年上海礼物。好消息接踵而至,今天下午她和上海丝绸集团牵手成功发布一款联名虎头鞋丝绸画。

吴懿燃说,“我想告诉年轻人,所谓传承,不是把老东西搬进玻璃柜,而是让手心的温度,穿过AI、穿过3D打印,再传回人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视频、剪辑(除署名外)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