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
本报讯 当吴侬软语邂逅数字智能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近日,在上海大学举办了一场“当上海话遇到大模型——助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研讨会。会上特别介绍了上海话大模型“小沪”的研发,其具备了女声、男声的语言能力,以及多语种文本转化能力,上海话的识别、朗读、生成也在进一步优化。
展示及体验环节,“小沪”与来自比利时的高悦、来自阿根廷的吴飞得,以及著名滑稽戏表演艺术家王汝刚用上海话即兴对话,妙趣横生的回答赢得阵阵掌声和笑声。此外,“小沪”还带来了舞蹈和上海话朗诵等“才艺表演”,生动展现了人工智能在方言活化与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潜力。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表示,“小沪”的诞生是上海大学在服务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一次积极尝试,也是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文化融合方面的有益探索。未来,学校将深化上海话大模型“小沪”的建设和应用,充分利用“自强5000”超算中心、“千学百科”AI智慧平台等技术资源,为“小沪”的训练、优化和应用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让“小沪”成为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中的鲜活创新案例。
“学上海话要仔细听、用心记、大胆讲”“要深入弄堂开展调研”“沪语传承碰到了好机会,有了新的时代机遇”……在研讨会交流环节,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上海话的保护与开发、海派文化的传承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和海派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