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捣毁一网络交友诈骗团伙 请对“网络女神”捂紧你的钱包
2019-02-13 上海

警方抓捕现场。

“网络女神”的真身。

犯罪嫌疑人使用的网络照片。

犯罪嫌疑人按诈骗进度标注聊天对象。 受访者供图

从“茶叶妹”到“支教女”,网络交友诈骗的剧本一变再变,面对骗子定期更新的朋友圈,发布的照片、视频,年轻男女屡屡陷入骗局,殊不知这只是犯罪团伙出品的又一个“女神样板”。近日,浦东公安分局破获一起网络交友诈骗案,捣毁29人的诈骗团伙。而在这起诈骗案的背后,精确到分钟的诈骗话术、流水线般的诈骗套路所折射出的正是一个网络交友诈骗不断“团伙化”的缩影。

青年报记者 钟雷

共享案例

“支教女幼师”隔网放饵

男子陷“红包游戏”被骗逾万元

去年11月10日,在航头镇经营一家理发店的小谌收到一条微信好友申请。因为平时都与客户通过微信联系,小谌以为有客户上门,便添加对方为好友。

“你是学生的家长吗?”出乎小谌意料的是,这个昵称为“心悦雨林”的“女生”似乎把自己认作了其他人。“我不是学生的家长。”他随即澄清身份。但随后对方表示,加错也是缘分,并与小谌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小谌这才获悉,原来对方是一名“幼师”,正在云南支教。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对方不时给小谌发来一些其为山区的孩子上课的视频,在朋友圈中也常常晒出品尝云南美食、观赏景点、与孩子们玩耍以及被蚊虫叮咬的照片视频,俨然把自己包装成一名“高颜值的支教女幼师”。经过十多天的接触,小谌渐渐倾心于这位未曾谋面的网友。

12月1日,另一个昵称为“芒果女孩”的微信账号找上了小谌,其自称是“心悦雨林”本人,但因原先的账号被男友拿回去用了,自己只得注册新账号联系小谌。对方同时还发语音向小谌哭诉男友对其不好。此后,小谌与“芒果女孩”的联络日益密切,到了12月7日,“芒果女孩”以过生日为由,向其索要红包。小谌先后向对方转账10元、20元、50元、200元,但对方均未领取。小谌以为对方讨红包只是为了验证自己真心而玩的恋爱游戏,随即主动提出是不是要发1314元的大红包,几番来去,他最终向对方转账6666元。

但这次转账却被对方立即领取,随后“芒果女孩”又接连领取了之前的所有转账,并在一天后将小谌拉黑。小谌转给对方的13000余元也随之被卷走。小谌这才意识到受骗,前往派出所报案。

民警梳理相关信息后,追根溯源,锁定了以嫌疑人鄢某为首的诈骗团伙,后又马不停蹄赶到900公里以外的湖南省长沙市实地走访排摸。经过周全的部署,民警成功在一商务楼内抓获鄢某等29名嫌疑人。至案发,该犯罪团伙共向14000余名被害人发送过诈骗聊天信息,公安机关查扣涉案手机85部。日前,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诈骗罪对28名冒充美女教师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犯罪嫌疑人批准逮捕,一人因怀孕取保候审。

揭秘流程

精心创作多部“剧本杀”

诈骗话术精确至发送时间

通过警方缴获的作案手机,记者发现,每个手机号对应一个微信号,微信名统一设置为“柠檬之夏”或“浅夏微凉”,每个微信号都添加了六七百名好友。据警方介绍,由于该团伙在不久前更新了“剧本”,因此“芒果女孩”等昵称已被新剧本中的角色所取代。去年10月以来,该团伙分工合作,在微信上冒充海南幼儿园美女教师结交男性网友,以失恋、支教博取对方同情,继而索要财物实施诈骗。在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里,累计骗取逾50万元。

除了广撒网之外,真正让众多年轻男性沦陷在“爱情旋涡”中的,则是该犯罪团伙准备的一套完整的诈骗话术。从以“认错人”作为搭讪由头,到逐步引出各种故事拉近关系,最后借过生日索要礼物的名义“割韭菜”。其间使用的图片、视频均为网络素材,语音则由女性“业务员”录制。

记者在涉案手机的微信聊天记录中发现,犯罪嫌疑人对每一位聊天对象都进行了详实的备注:“云南家装”、“福州工程”、“无业”、“山西开面馆”……除了备注工作及地址外,犯罪嫌疑人还会根据剧本进度的不同为目标对象设置不同标记。“A1代表是第一天刚加的人,A2代表是已经加了两天了。AT代表剧情发展到我生病了,要对方提醒自己吃药。GT则是我在‘失恋’后主动关心我的人。”据团伙成员鄢某某介绍,整个剧本分为“排疑”“生病”“失恋”“飞云南支教”“过生日”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有一套详实的剧本话术作为支撑。

“以失恋为例,群发出哭的语音后,两小时内不要回复对方,两小时后看,如果对方回复4条以上,就代表特别关心我,有70%的几率已经获取对方信任。”记者还注意到,犯罪嫌疑人设定的话术中,除了语句内容外,对每条朋友圈、每张图片的发布顺序及时间均有严格规定,并对受骗者可能提出的问题预设了答案。例如,话术要求,在发布准备前往云南的朋友圈后,如果有人询问,则回复“闺蜜已经帮我把机票买好了,去云南”;遇到对方邀请自己去玩,则回复“国庆去”。此外,在发送长段落语句时,为了避免对方起疑,话术还会提醒“业务员”等15分钟后才能发送。有时当剧本人物心情低落时,话术则提醒某一时间段不要回复任何信息。话术中甚至还强调,在发布行程时,要查询当天机票信息确保时间吻合真实情况。

鄢某某表示,自己在工作中基本就是“机器人”的角色,基本不用看受骗者的回复内容,只需要照搬剧本话术便可完成骗局。“如果对方提出要视频,就拒绝,实在不行就同意语音通话,让女业务员客串一下。”据他介绍,每个剧本诈骗周期为27天左右,得手后便拉黑对方。

[专家支招]

刚认识就谈钱多半动机不纯

上网多学学识别骗术的方法

类似小谌遭遇的微信交友类诈骗其实并不新鲜,近年来已多次被媒体曝光,只是内容形式稍有不同,但隐藏在“女神”形象背后的多是“抠脚大汉”。

2018年3月,市民冯先生通过“陌陌”社交软件认识了“美女空姐”, 网恋两个月被骗16万,最后发现“美女空姐”真身竟是个20岁的小伙子。今年1月14日,深圳市公安局通报称,在河北和广东佛山警方的支持配合下,深圳警方于近日打掉一个跨省“传销式”网络交友诈骗团伙,刑事拘留涉案团伙成员60人,

尽管方式剧本层出不穷,但多数骗局都离不开“博取好感后线上索要钱财”这一套路。前不久,通过社交媒体以交友为幌子,推销茶叶实施诈骗的“茶叶妹”骗局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不少网友上传了自己“调戏”骗子的微信聊天截图。但在博他人一乐的同时,也有网友担忧,随着所谓诈骗话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交友类诈骗正逐渐从点向面发展,即由“单打独斗”演变为团伙作案。

虽然在部分网友眼中,这些骗术漏洞百出,但对于缺乏网络交友经验的年轻人而言,类似的“糖衣炮弹”却屡试不爽。前述浦东一案中的受害者小谌就表示,自己在受骗前从未有过网络交友经验,“都是朋友介绍当面认识的。”而骗局中女子支教老师的身份则迅速瓦解了他的戒心。“她做支教的时候跟我借过一次钱,有过一点怀疑。但事后来看到她发给我的视频、音频又不怀疑了。”

针对这一现象,世纪佳缘情感专家张老师指出,“假支教真骗捐”主要是利用“爱心捐赠”让受害人不太容易拒绝,受害人往往因为善良、有爱心或抹不开面子等原因受骗,再往前一些的诸如卖茶叶、花篮托这种,差不多形式的诈骗已经存在很多年了,从电信平台到互联网平台都时有发生。实质就是,罪犯更多利用受害人贪图利益(财、色)的心理循循善诱,利用互联网社交平台展示诱饵,放长线钓大鱼。

那如何提防此类案件的发生呢?张老师认为,在婚恋交友中,切莫轻信对方声称的条件,要以实际沟通中掌握的信息为准,罪犯往往把自己包装成白富美、海归、高管等高素质群体让受害者更容易上钩。其次,在没有取得深层次了解的时候,切莫与相亲对象有财物上的往来,要明白刚认识就和你谈财物的人多半动机不纯。他建议,青年人可以在网络交友平台上查看详细的案例介绍和识别骗术的方法,增强鉴别骗术的能力。


青年报记者 钟雷

来源:青年报

阅读全文 返回上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