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摇滚唱出《聊斋》!李宗盛盛赞的这部华语音乐剧燃爆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受访者供图
让《聊斋》里的阎罗王唱摇滚,会是一种什么体验?这两天,沪上音乐剧爱好者热聊的话题,就包括了新加坡华语音乐剧“完全原创”的开山之作《聊斋》。这部改编自《聊斋志异》的作品,本月28-31日,将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连演6场,而6日晚,它率先进行了剧场映像版的高清点映,让尝鲜的观众大呼“特别”和“过瘾”。
7日上午,华语乐坛的金牌词曲作者黄韵仁、小寒,以及编剧吴熙等三位《聊斋》主创,在文化广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也让上海观众得以了解到这部“燃爆了”的音乐剧幕后故事。
作为音乐剧,音乐必须是其中最能引人关注的部分。而《聊斋》的词曲作者,是华语乐坛的顶级“选手”。词作者小寒,曾经给陈奕迅写了《孤独患者》,给蔡依林写了《我》,给蔡健雅写了《达尔文》《无底洞》等流行乐坛耳熟能详的歌曲;而黄韵仁的代表作,包括了林忆莲的《纸飞机》、张惠妹的《人质》、田馥甄的《日常》等等。
“《聊斋》我们创作于2009年,当时新加坡的音乐剧,没有原创的华语音乐剧,基本都是改编的。”小寒说,以新加坡实践剧场为班底,决定创作这部“非常东方、传统”的音乐剧后,他们开始做音乐的创意,而她的合作伙伴、好友黄韵仁以及该剧导演郭践红,最想做的就是摇滚。
“过程很好玩,我一直在做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东西,”黄韵仁说,摇滚并不仅仅是一个音乐的风格,“摇滚是一种精神,而神鬼故事只是包装。”
最终出来的作品,摇滚精神贯穿在其中,“表现地府的歌,就是非常摇滚、重金属的感觉,听起来很过瘾,而作为爱情故事,抒情歌就有流行元素在,观众很容易听出来。”
他们双剑合璧,在短短两个月内谱写了《何去何从》《什么是爱》《夜会》《落花流水》《抱紧》等全剧23首歌曲,风格涵盖流行、抒情、摇滚、甚至说唱。
这部剧音乐有特色,但它并不是一个噱头,它的故事本身,也非常吸引人。编剧吴熙说:“我是希望在华语音乐剧注重剧情和西方音乐剧注重音乐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聊斋》是吴熙的第一部音乐剧剧本,他说,自己将原著重新解构排列,取《莲香》的框架、《水莽草》的游戏规则、《婴宁》的角色特征,又从《封三娘》《崂山道士》等百余个其他故事中吸取不同元素,糅合成一个全新的爱情故事,讲述了天真烂漫的狐妖婴宁、风流倜傥的书生桑晓、一往情深的水鬼封三娘和嫉恶如仇的道士成半仙在阴阳两界错综复杂的命运纠葛。它也被新加坡《联合早报》评价为“一篇关于爱、成长、付出与救赎的浪漫寓言”。
此前,李宗盛曾特别提到《聊斋》,认为全世界的华人都有自己对于中华文化的见解,新加坡的二代华人将传统文化通过音乐剧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原创华语音乐剧的发展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也表示:“如果让我在心目中排名的话,《聊斋》是我心中最好的原创音乐剧之一。”
这部剧首演于2010年,一经推出就获得观众热烈回响,掀起新加坡观众观赏华语音乐剧的热潮。此次来上海,已经是第三轮演出,也是该剧“海外巡演”的开端。“我们的国际巡演首站就选在了上海,因为这里是各种文化融合的国际大都市,而且来了之后,发现观众确实很懂,我们也非常欣喜。”小寒说。
双方都表达出了最大的诚意——《聊斋》为本次上海之行又一次升级了舞美和服装造型,而文化广场也将会把《聊斋》作为原创华语音乐剧展演的保留节目,“这是文化广场首次安排展演保留剧目,我们想探索该剧在中国的长期发展。”费元洪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受访者供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