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王俊峰建议 加强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
2019-03-11 要闻

全国人大代表王俊峰。

青年报·青春上海北京特派记者 刘昕璐 摄影报道

本报讯“在加强涉外法治工作中,需要大力加强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以服务全面开放新格局。”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王俊峰说道。

随着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和共建“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企业和公民“走出去”步伐加快,对外投资合作领域逐步拓展,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海外利益几乎遍布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王俊峰感到,总体上看,我们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发展利益、加强企业公民权益保护的任务越来越繁重。

涉外法治工作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顺利推进对外开放事业的重要保障。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都离不开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离不开完善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离不开规范的涉外行政执法、公正的涉外司法以及高水平的涉外法律服务和涉外法治人才队伍。

王俊峰注意到,与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相比,我国涉外法治工作还存在不少短板,具体体现在:对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缺乏系统的研究,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服务等各方面的涉外法治资源比较分散,涉外法治人才十分匮乏,在国际规则的制定上还没有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等等。

为此,王俊峰建议,要加强战略顶层设计,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统筹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服务等各个方面的资源,建立与大国地位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形势相适应的法治保障体系。其间,要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并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提升国际事务话语权和影响力,增强运用国际规则和法律手段维护国家利益的能力。

“加强涉外法治工作,人才建设是关键。”王俊峰强调,要要加强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抓好“牛鼻子”。他建议,要加强外语、法律、经贸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升涉外法治人才的语言能力和专业能力。同时,扶持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做大做强,以涉外法律服务机构为依托加快培养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并加强中外联合办学,推进高等法学教育国际化发展,多举措、全方位培养通晓国际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高素质律师人才,保障和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

另外,语言服务能力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据不完全统计,“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中有53种官方语言。这也意味着,“一带一路”建设对语言服务有着广泛需求和很高的能力要求。为此,王俊峰还建议,提升“一带一路”语言服务能力,增加非英语外国语种教育供给,并突出主要非英语外国语种人才培养。

“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德语、葡萄语等主要非英语外国语种,是‘一带一路’建设需要重点保障的服务语言。在稳步增加主要非英语外国语种招生指标基础上,通过学费减免、扩大奖学金覆盖面和额度、就业保障和促进等措施引导高中毕业生报考主要非英语外国语种专业。同时,将主要非英语外国语种全部列入高中科目,让学生有更多的语言学习选择。”

王俊峰希望,积极发展对外汉语教育,并大力扶持非英语外国语种服务业发展。“可以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施更具吸引力的留学生政策,鼓励这些国家的学生到我国高校学习汉语语言。对毕业有意愿在华工作的留学生,实行更加宽松的工作签证政策。加强孔子学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布局,用更优厚的待遇选派汉语教学志愿者在当地开展对外汉语教育,推进汉语在沿线各国的推广应用。”


青年报·青春上海北京特派记者 刘昕璐 摄影报道

来源:青年报

阅读全文 返回上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