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善玉委员:年轻人不能总想着一步登天、一夜走红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派记者 刘晶晶 北京摄影报道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王珮瑜,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成为王珮瑜。”对于青年戏曲人才的培养,是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沪剧艺术传习所(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在此次两会上尤为关注的问题。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她也表示,年轻演员还是需要以作品来说话。
沪剧演员断层问题已大大缓解
“现在我们沪剧的年轻人储备还是蛮好的。”即使说着普通话,茅善玉一口软糯的沪腔也尤为动听。
说到年轻沪剧人才的培养,她如数家珍:“我们2006年招了一届28个人,有男生也有女生,6年后毕业,紧接着又招了一届,去年7月毕业了,进入了剧院的青年团实习,到今年7月就整整实习了1年,成为了正式的青年演员。这两届青年演员大大缓解了以前的人才断层、青年人才接班人的问题。现在我们整个沪剧院的青年力量还是很强大的。”
茅善玉说,人才储备是剧种发展最重要的一个元素,没有人才就很难谈发展,所以沪剧院对于年轻人的培养力度很大。“比方说会为青年演员度身定做剧目,老师们一带一的教学,还会请剧院的艺术家和剧院外的艺术家来授课、讲解,类似这种培养一直没有断过。”
既加强基本功训练,也注重职业道德的教育。“所以沪剧现在两代青年演员应该说在市场上还是很活跃的,也有了很多自己的观众粉丝。”作为院长,茅善玉对此很欣慰。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王珮瑜
不过她也不讳言,在戏曲的人才储备上仍然存在危机。“青年人是有了,但是对于观众来说,能像上一代那样,名字一出现就有票房、就有轰动效应的,这个方面还是有所欠缺。”
在茅善玉看来,年轻人一出来就让所有人聚焦目光也不可能,“要本人有灵气,够努力,还要有观众缘。要让观众认识和喜欢,还是需要有很长时间的积累,“尤其是戏曲这个工作,更是需要沉下来,要有一定的时间给他,慢慢积累成才。”
而在现在上海的戏曲界,被年轻人所喜欢的“角儿”,王珮瑜绝对算一个。但茅善玉认为:“不是所有人都能走王佩瑜的路子。”
“我认为不是每个人都能走王珮瑜的路,戏曲还是需要有多种发展,多种捶打。不要因为她红了,就觉得这是唯一一条路子。”茅善玉表示,每个剧种,每个演员的自身条件、成长环境不一样,王珮瑜找到了适合她的发展空间,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这样的路线。
年轻人不能总想着一步登天
“年轻人不能总想着一步登天、一夜走红,而是要一步步踏踏实实的,要找到适合自己走的路。”她说。
对于如何让青年人成长为顶梁柱,茅善玉表示,首先还是需要为他们做一些设计,尽力扶持和推动他们成长。而最重要的还是要从作品方面给予支持,为他们度身定制合适的剧目,让作品来说话。
“但是这个过程一定是漫长的。”茅善玉说,就像习总书记这次与文艺社科界别委员座谈时说的,文艺工作者要有“独上西楼”甘于寂寞的精神,“我们对于青年人才的培养,既要积极推动,内心要有一种着急的劲头,希望他们赶快成才,同时也要给他们时间。”她告诉记者,只有静下心来,不断学习,才有可能厚积薄发。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派记者 刘晶晶 北京摄影报道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