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圈:城区市民步行10分钟即可享受文化服务
国际乒联博物馆。青年报资料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2019年上海市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今天在友谊会堂召开。会议总结了2018年上海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并对2019年的工作进行了部署。在今年,上海要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中心城区10分钟、郊区15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
2019年展望 构建中心城区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2019年末,上海要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目标均等化,要让每一个市民都能均等地享受各种优质的公共文化资源。因此今天的会议提出,2019年要进一步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编实织密“市、区、街镇、居村四级基础设施+多点位公共服务设施”相交织的公共文化设施全域网络,实现中心城区10分钟、郊区15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
这个中心城区10分钟、郊区15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的建立,是需要大量硬件设施支撑的。因此,今年上海除了会加快建设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程十发美术馆、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等市级重大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外,还会完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了解到,截至去年10月底,上海16个区5129个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先后通过三轮验收,完成年度目标的114%。今年将继续推动500个左右标准化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的功能提升,全面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鼓励街道乡镇建设睦邻中心、邻里中心等综合性服务设施,补充基层文化服务功能,建好“家门口的文化客厅”。
同时,不断拓展公共文化新空间。推进滨江地区、商场楼宇、交通枢纽等公共文化新空间内容建设,继续推进文化类公共设施附属空间对外开放,提升机场博物馆、地铁音乐角、艺术商圈品牌文化活动的影响力,拓展市民公共文化活动空间。
少儿馆新馆效果图。官方图
2018年亮点 一批重大文化设施项目顺利推进
去年,上海的文化建设按照“公益性、基本型、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顺利推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首先是加快推进长三角地区公共文化一体化发展。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注意到,去年上海的很多文化行业协会都在组织成立长三角一体化联盟,推动长三角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目前,上海已经发起设立了长三角地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项目)合作机制,覆盖39个长三角地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示范项目所在地市级城市 (区),建立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在这个机制下,去年在上海召开了首届长三角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论坛。
有了机制的保障后,上海的公共文化建设明显加快。一批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国际乒联博物馆先后于2018年3月26日、3月31日向社会全面开放。程十发美术馆去年年底实现结构封顶。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项目于3月12月18日开工建设。上海博物馆东馆项目完成可研报告调整工作,工程施工全面展开。
上海在全国具有引领性的公共文化配送体系也进一步完善。上海目前已经建立了市级、区级、街镇和村居四级公共文化配送体系,通过这个体系,可以将优质的文化资源精准地配送到市民家门口。目前这个文化体系正在向第五级,也就是“埭”“宅”这样的比村居更小一级的单位延伸,真正做到送文艺到住户。根据上海市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会议透露的信息,2018年市区两级公共文化配送总受众人次 1463.2658万,其中配送文艺演出16362场,文化讲座12432场,艺术教育活动9941场,文艺指导88089课时,电影和农村数字电影放映116052场,图书241603册,东方信息苑服务总人次2242万。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