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朱国萍:带动一群人用绣花功夫“绣”出老百姓获得感
2019-03-13 要闻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派记者 刘昕璐 北京摄影报道

社区里来了年轻人。现在的社区工作者中,“80后”“90后”已经成为了生力军。“他们很年轻,专业本事高,互联网玩得很转,这对创新社会治理来说都是如虎添翼。”但对于年轻人如何做好社区工作,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知名“小巷总理”、全国人大代表朱国萍还是有话说:“一要热爱这份工作,二要热爱居民,三要有奉献精神。”如今,“退休不退岗”的她,希望通过公益培训,带动更多青年人更好参与社区工作,发挥优势,共同用绣花功夫“绣”出老百姓的获得感。

“退休不退岗” 带动青年人参与社区工作成主业

作为知名“小巷总理”的朱国萍已是连续第12年赴京参加全国两会,最近这一年来,她的身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退休不退岗”,是这位闲不下来的“小巷总理”最大的特征。

从扎着马尾辫的年轻姑娘开始,朱国萍扎根社区,每天投身于弄堂里的“鸡毛蒜皮”、家长里短。整整28年,她一直为所在工作地区的居民服务。

去年5月,朱国萍从社区工作岗位上退休。她希望,退休后,她能继续发挥余热,通过“传帮带”等方式,为“80后”“90后”这样的社区年轻人传授“真经”,带动一群人,共同用绣花功夫“绣”出老百姓的获得感。

于是,为了继续服务社区群众,朱国萍和团队创建了萍聚工作室,继续在原来的社区里,依旧致力于基层服务。据了解,这是上海唯一一个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设立的“基层立法联系点联络站”。朱国萍是萍聚工作室的党支部书记,同时,担任长宁区虹桥社区党委兼职委员、副书记。

朱国萍强调,过去,在虹储小区当支部书记,是责任。如今,在萍聚工作室当支部书记,则是公益,为基层提供好培训宣讲、咨询指导、公益招募、评估监督等服务。

对于工作室的命名,也有一个动人的小插曲。“最初是叫‘朱国萍工作室’,我坚决不同意。虽然可以打响个人品牌,但没法使之‘延续’。更何况,个人能量再大也是有限的。未来,我希望这个工作室可以继续运转下去。我的名字里正好有个‘萍’字,‘萍聚萍聚’,恰有萍水相逢又八方汇聚之意,现在的名字,我还是蛮喜欢的,符合我们工作室创设的初心。”朱国萍由衷地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优秀“小巷总理”涌现,在平凡中爆发出自己的“小宇宙”。

为“80后”“90后”社区里的年轻人“传帮带”

“我在居民区工作,天天和老百姓打交道。居委会就是小社会,小社会做好了,大社会就稳定了。”作为资深“小巷总理”,朱国萍对基层的工作有着深切的理解和认识。

一名优秀的社区工作者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社区人才的队伍应该如何建设和培养?借助新平台,朱国萍正将基层治理经验和工作理念毫无保留全盘托出,身体力行将经验化为年轻人可借鉴的方式方法。

“我现在在工作室里的主要工作就是做公益培训,比如,‘小巷总理’,社区工作群众领袖的培训等,也愿意搭建平台,倾听大家工作中的烦恼,帮着出谋划策。”朱国萍深切地感受到,现在的社区工作者中,许多都是“80后”“90后”的小字辈了。

“他们很年轻,专业本事都很高,互联网玩得很转,这对我们的创新社会治理无疑都是如虎添翼。”欣喜之余,对于后辈,朱国萍还是想多说几句发自肺腑的叮嘱:“做社区工作,一要热爱这份工作;二要热爱居民,三是要有奉献精神,社区年轻干部要练就一副热心肠,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

“我们说,居民就是你服务的对象。居民在小区里,人家不认识支部书记,支部书记也不认识居民,这可不行。我们现在追求‘和谐’,和谐的基础是‘认识人’,光嘴上说和谐是没用的。”朱国萍举例, 居民和你认识,走过来,点点头,笑一笑,握握手,这就是和谐的基础。

“我们现在培养年轻人,就要让他们走出去,串百家门,需要更多认识人。而居民有困难,也可以随时找到居委干部,共同商量去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有效社会治理的一个缩影。”朱国萍用最简朴的话说出大道理。

回望自己初入居民区工作,无论办公经费还是其他软硬件,朱国萍感叹“简直今非昔比”,她希望年轻人在社区安下心,不浮躁,始终把老百姓的事当自己的事情。“一颗为民之心,无论是做社区工作,还是当人大代表,这都是相通的。” 朱国萍如是说。

让“快乐又孤独的一代”越过越安心

总能用一两件小事,道出老百姓生活中的“痛点”,使得朱国萍这位来自上海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一直很受欢迎。她的建言,也都缘于细心的观察。

从规范家政市场、到快递外卖车辆管理再到老年保健品,朱国萍非常擅长用讲故事的方式提出问题。今年两会,朱国萍一口气带来7份建议,其中,“关心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焦虑”,亦是朱国萍当下的一大关切。“第一代独生子女已近不惑,他们的父母都已近古稀之年。他们现在是上有老下有小。大多数人要赡养4个老人,抚养1到2个孩子。”

据统计,中国现有1.76亿的独生子女,他们大多上有老、下有小,承受着巨大的养老和育儿压力。这些幼时的“小太阳”们,正在被难以回避的养老负担所“载重”。“他们之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敢病、不敢穷、不敢远嫁,因为爸妈只有我一个。”朱国萍这样援引。

当父母出现病痛需要陪伴、情感需要倾诉时,一个孩子所能提供的资金支持和照料都相当有限,再加上大多数父母并不与子女同住,甚至不在同一个城市,很多父母因害怕给独生子女添麻烦甚至不愿轻易求助。

这让朱国萍思考:政府能不能再跨前一步,再为独生子女家庭多考虑一些,让他们享受一些优惠政策。比如,能否让独生子女的父母优先享受居家养老政策;对于赡养、照顾父母的独生子女给予更多支持和优惠,让“我陪你长大,你伴我变老”成为常态。她建议,制定相应的保障机制,让这“快乐又孤独的一代”越过越安心。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派记者 刘昕璐 北京摄影报道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阅读全文 返回上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