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响乐团这个延续了140年的谜团,终于有答案了!
2019-04-24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受访者/图

众所周知,上海交响乐团当年被誉为“远东第一交响乐团”,今年是它140岁的生日。然而,有一个谜团,延续了140年,一直困惑着交响界,那就是上海交响乐团历史上第一位指挥雷穆萨到底长什么样?时代的动荡,加上当年技术的制约,他没有留下任何个人画像或者照片。然而,4月23日,这个“百年困惑”终于有了答案!

首任指挥画像终于露面

说到上海交响乐团的历史,现在史学界公认的是,1879年1月8日,《字林西报》上刊登的关于上海公共乐队演出的广告,成了上海交响乐团寻根溯源,明确其已经建立的确凿证据。这个时间,被各方接受,成为定论。

这则广告也让上海交响乐团历史上第一位指挥雷穆萨进入了观众视野,但可惜的是,现有的历史档案里关于雷穆萨的个人资料非常少,尤其是他长什么样,没人知道。

2019年4月23日,瑞士日内瓦高等音乐学院泽维尔·布维尔教授在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向上海交响乐团捐赠了一幅雷穆萨的人像素描,世人终于识得这位上海交响乐团历史上第一位指挥的真面目。据悉,此画像是泽维尔·布维尔在今年3月14日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拍卖会上拍得。画像的背面标签上,清楚地标明了画像题为《长笛手、作曲家和上海公共乐队指挥让·雷穆萨像》,创作于1848年,尺寸大约24X19.5厘米。画像保存完好,其背后的画框制作商信息贴纸虽已泛黄,却仍清晰可见。

来自第四代后人拍卖

“我的两位美国同事,受上海交响乐团委托,正在写上海交响乐团140周年的书,他们曾向我打探,有没有首任指挥雷穆萨的资料——我经常来上海,也经常来听上海交响乐团的演出,去年还在复兴路上住了半年,而且我本人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尤其是上海的音乐界,很有兴趣”,布维尔教授23日给记者讲述了这段神奇的经历,“但我查询过很多次,资料很少。然后我忽然听到这个拍卖会上在拍卖这个肖像,就马上过去买了下来。我知道上海交响乐团建立了博物馆,所以当时就想买下来捐赠”。

好在这副肖像对别人来说,并没有太大意义,所以他只加价一次就拿下了。随后他也询问过拍卖行,是谁在拍卖这幅画,“他们告诉我,是雷穆萨的第四代后人,也就是曾曾孙”。买下画像后,他也得知,这幅画一直存放在雷穆萨的家族里,画像是1848年左右,在他才二十来岁的时候画下来的。

根据法国作家居伊·布罗索莱著的《上海的法国人(1849-1949)》中的记载,公众得知雷穆萨1815年出生于波尔多,在他还处于襁褓时,其家人就已经和中国有了联系,他的叔叔阿伯尔(Abel)曾被任命为法兰西学院的首席汉学家。然而雷穆萨并未继承叔叔的汉学研究事业,而是专注于音乐。起初他只是个独奏长笛乐手,后成为波尔多大剧院管弦乐队的指挥,并曾担任过伦敦皇后戏院的主任。

至1865年前后,雷穆萨来到他梦寐以求的上海,并在后来,作为上海交响乐团前身上海公共乐队的重要创建人,指挥了多场演出。比如1879年,除了1月8日《字林西报》的广告,还能从2月7日、4月4日、5月6日的《北华捷报》上看到多场雷穆萨指挥公共乐队的演出广告,这些演出,也成为上海交响音乐事业发展的源头。

泽维尔·布维尔教授还讲述了一段往事,他说,雷穆萨从上海交响乐团离开时,团员们委托法国制笛名匠路易·洛特,给他打造了一把黄金的长笛,后来他也因此被称为“金笛手”。但遗憾的是,这把金笛中间亮相过一次,后面就再无踪影。

国际化让上海交响乐团的历史变清晰

时至今日,首任指挥到底长什么样的谜团,已经揭晓。上海交响乐团也已跻身世界一流乐团行列,和世界交响乐双雄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一起,被众多欧美大牌古典音乐节放进了“豪华阵容”中,这恐怕也是雷穆萨等当年在上海的古典乐手们,怎么也想象不到的。

从1879年雷穆萨指挥乐队,1907年布克将公共乐队扩充为管弦乐队,到1919年梅百器上任并以欧洲城市乐队的高标准重组乐队;从新中国第一代指挥家黄贻钧,到现任音乐总监余隆,虽历经不同历史时期,名称也几经更迭,但在一代代指挥的薪火相传和打磨下,无数上海交响乐团人并肩奋进,使得上海交响乐团140年的脉络与传承却从未间断。余隆在接受BBC采访时曾表示:“我翻阅过上海交响乐团自1879年以来所有的节目单,这支乐团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它从未停止过演出。”

正是这延绵的音乐之路,让上海交响乐团的“血缘”遍布世界各地。近年来,随着上海交响乐团在世界舞台上知名度的提高,“他乡遇故知”和“万水千山来寻亲”的故事时有发生。

2017年,上海交响乐团的欧洲巡演到德国汉堡时,一位名叫保罗·昂格雷尔的德国老人从350公里外的杜塞多夫乘火车赶来,演出前向乐团捐赠了一批颇具价值的历史资料。原来,保罗的母亲莱达·派真妮当年曾跟随工部局乐队指挥梅百器学习钢琴,并多次作为独奏和乐队合作。保罗也希望,有机会再回上海这座自己出生的城市去看看。2018年,保罗和妻子完成夙愿,来到上海。在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保罗高兴地在一张梅百器与学生们的合影中找到了自己的母亲,并在如今的安亭路找到了自己曾经的家。

奥地利站,一位名叫克里斯蒂娜·阿德勒的老太太,在看到报纸上刊登的上海交响乐团演出消息后,惊喜万分,并于演出当天来到了现场,因为她的父亲费迪南·阿德勒曾在1939-1947年间担任上海交响乐团的首席。

140年的风雨历程,让上海交响乐团在世界各地都留有乐团人及其后代的身影。而从全球汇集而来的一份份珍贵历史资料也慢慢拼贴、还原出一段更加完整和清晰的历史记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受访者/图

编辑:林荟萃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