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底:父辈眼中的“问题青年”
代代青年都多少有点叛逆
可叛逆一定是坏事吗?
百年前,出入渔阳里的那些热血青年,很多在父辈眼里也都是“问题青年”。但他们遵循自己的内心,活出了最为精彩的人生。
1920年2月,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掀起了一场维护和巩固新文化运动的“一师风潮”。22岁的叶天底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成为这场斗争的骨干。风潮过后,校长经亨颐和陈望道等教师被迫离职。叶天底也毅然决定退学。
同学为他惋惜,劝他再等几个月,等拿到了文凭再去做想做的事情。如此一来,对他的父亲也可以有一个交代。他却坚定地说:“读书岂是专为文凭而读?这点骨气都没有,我枉读圣贤书!父亲向来不同意我参与运动,但我的人生又岂能因为‘愚孝’而被摆布!”
后来,叶天底前往上海,由陈望道推荐,在一家印刷所,为《新青年》杂志做校对。在那里,他找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誓把革命进行到底!
那个2月,对不少浙江一师的师生来说尤为寒冷;但对叶天底这样的“新青年”来说,又是最好的初春。他们认清了革命是新时代到来的唯一途径,为此奔赴祖国的东西南北。
叶天底来到上海后,结识了正在上海参与组建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沈玄庐。一天,沈玄庐正在书房作画……叶天底推门进入,讨论起了革命的问题。
正说着,叶天底突然提到家中来信说父亲病了,要让他回家。“我从未怀疑过自己的选择,但有时也想到对家里的亏欠。”
此时,沈玄庐将他正在画的《竹石图》给叶天底看,他问叶天底:“你可知道我为何要画这块大石?”叶天底思考了一会,突然明白了。这幅画,是希望他能像这竹笋一般不屈不挠。
后来,陈望道又为这幅《竹石画》题词:石压笋,笋斜出,搬开大石头,新竹根根笔头直。叶天底把画挂在书桌旁,时时勉励自己。1920年8月22日,叶天底与俞秀松、施存统、袁振英、金家凤等人成为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发起人和第一批团员。
此后,叶天底积极开展革命活动,虽然饱受病痛折磨,“带着药罐”坚持革命。1928年2月8日拂晓,敌人用门板把叶天底抬到刑场,牺牲时年仅30岁。
他的叛逆
是遵从自己的内心
也是为了追求更好的明天
百年后的你
能否真正理解他的叛逆呢?
【叶天底简介】
叶天底(1898-1928),浙江上虞人。1916年秋叶天底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1920年,经陈望道推荐,到上海从事《新青年》文稿校对工作。1927年11月被捕,1928年2月牺牲。
每当听到百年前“叶天底”们为新时代的到来振臂高呼的故事,内心总是久久不能平息,那是漆黑的夜空中最绚丽的烟花,在奋不顾身的燃烧中他们回答了自己“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时代虽已不同,但今天的青年依旧会遵循自己的内心,寻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编辑:梁文静
原标题:硬核“问题青年”!他一怒之下退学,还说……这样的叛逆一定是坏事吗?
来源:青春上海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