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英:在北大校园里穿“奇装异服”的青年
2019-05-17 青年

春光无限好!

最近你有没有看到过

穿着汉服、二次元服装

上街的小哥哥小姐姐?

每次有人穿着这些服饰外出,难免引来异样的眼光,甚至他们的父母也觉得稀奇古怪。带你认识一位北大学长吧~他对穿“奇装异服”这件“特立独行”的事,给出了最好的解读!

当你还是一位普通学生,就在一份权威度高、影响力强的刊物上发表文章,是一种怎样的感受?袁振英就有这样的经验。

1918年6月,被喻为用“春雷惊醒中国青年”的思想杂志《新青年》刊发了一期“易卜生号”,在读者中掀起了反对封建思想、宣扬独立自由的热潮。特刊上有一篇《易卜生传》,文章的作者不是胡适、陈独秀这样的大学者,而是24岁的北大学生袁振英。以学生身份在《新青年》这样颇具影响力的杂志上发表文章的,他还是第一人。

杂志发表后的一日,袁振英正在北大的校园里念着英文,遇见了急急赶来的陈独秀。“振英!你的易卜生传写得太好了!这稿子还是你先写了英文论文再翻译过来,没想到,没想到啊。”原来,袁振英的《易卜生传》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陈独秀为此还组织了一个讨论会,邀请大家一起来评这位欧罗巴戏剧家带来的思想新风。

其实,陈独秀与袁振英也算是不打不相识。当时,陈独秀聘用了一位刚从日本高等师范毕业的英文老师来教北京大学西洋文学系的毕业班。同专业的大三学生袁振英十分不满这个决定,率众反抗陈独秀。而奖掖后进的陈独秀不曾打压袁振英,反而十分欣赏他,让他成为《新青年》杂志的撰稿人。

正当他俩讨论着与《易卜生传》有关的话题时,一位校工不小心绊倒了他俩。原本对他俩毕恭毕敬道歉的校工在认出袁振英后,突然变了脸:“哦,你就是那个每天穿西装,念洋文的袁振英吧?我听别人说过,好好的中国人,装什么洋人,丢脸!”

原来,袁振英每天穿西装、念洋文的事情早就在北大的校园里传了开来,不少人对他这样“特立独行”的行为无法理解。可袁振英却依然坚持自我,他说:“衣着乃我之自由!语言乃思想之自由,哪一条校规规定了不能穿鲜亮的衣服,不能学西方的语言?易卜生说‘惟天下之最强者,乃能特立独行’,这是我最为欣赏的名言。送给你,希望你也能有独立思想与人格,而不是被别人随意的评论和眼光所左右。”

此后,北大校园里依旧能天天看到这个着洋装上课的身影。毕业后,袁振英去海外游历。1920年夏天,归国的他在上海与陈独秀第二次相逢。8月,袁振英参加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八位发起人之一。应陈独秀邀请,袁振英在上海外国语学社教英文,为培养青年团干部奔波忙碌。

又一日,陈独秀邀袁振英共赏能震撼旧世界的新东西。袁振英再次穿起了一身西派的行头。陈独秀问起这件事时,他说:“ 您邀我来共赏能震撼旧世界的新东西,不穿这身行头,怎么凸显正式!心中守正,即不出格。”而这样能震撼旧世界的新东西,就是复刊后的《新青年》!陈独秀此次邀请袁振英来,正是希望他能来写两篇。

此后,袁振英以“震瀛”为笔名,撰写、翻译了大量文章、译作,介绍和宣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青年》“俄罗斯研究”专栏刊出介绍苏俄的译文35篇,其中24篇都出自袁振英之手。

1920年底,袁振英从上海前往广州,参与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的筹建,他用笔尖,将红色的种子带回家乡,更撒向中华大地。

 【袁振英简介 

袁振英(1894—1979),曾用名袁震瀛、袁震英,广东东莞人。参与编辑《新青年》。在外国语学社教授英语。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1921年脱党后赴法留学。建国后在广东省文史馆工作。

“惟天下之最强者,乃能特立独行”,一百年前,袁振英翻译的这句话,今天听来也是振聋发聩,出格或是入流,真正的评判标准,要看它是不是顺应我们这个时代的复兴之道,听了今天的故事,你是否对“特立独行”有了新的认识呢?

编辑:梁文静

原标题:穿汉服、二次元服装就是“特立独行”?北大学长给了最好的答案!

来源:青春上海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