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歌剧不说教,《英·雄》也能体现当下青年的潮流
2019-05-19 文娱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刘海栋/图

“要上高山那就莫怕风,要下大海呀就莫怕龙。好花不怕霜雪打,霜雪越打花越红哟……”5月19日,青年报·青春上海报道过的民族歌剧《英·雄》,作为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参演剧目正式在上海保利大剧院开演,大量湘东民歌、花鼓戏元素让观众惊喜不已,大筒、唢呐等民族乐器的运用也十分巧妙,引人入胜。有人说,主旋律作品容易陷入“说教”的窠臼,《英·雄》却能让不少观众在观剧结束后都不由自主地哼唱剧中的一些旋律,靠的是什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指出,《英·雄》体现了难能可贵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觉醒,更昭示出当今中国民族歌剧创作的一条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

这部歌剧的主人公,是湖南人缪伯英(英)和何孟雄(雄)。革命中,两人先后在上海牺牲,表现出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和崇高精神。“对年轻人来讲,英雄夫妻的故事热血、励志。”观众何丹激动地表示,“演出前真不确定自己是否能从头到尾看完这个红色题材的民族歌剧,最终我被‘圈了粉’,为《英·雄》点一个大大的赞!”

让观众们感兴趣的,是《英·雄》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突破:故事娓娓道来,更有多个唱段歌词优美、曲调婉转,打动人心——“来不及留一张婚照,与你携手人生锦绣。没能够共一行书页,和你写尽天长地久”“握住你的手,握住了春风杨柳,握住你的手,握住了太阳的火热、月亮的温柔”。

该剧总导演黄定山说,《英·雄》是一部具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史诗品格的民族歌剧,在戏剧结构上融合了传统与非传统的结构方式,呈现出一种多散点的散文式的传记人物美学特征,这是中国民族歌剧多样化的一次新的探索和尝试。

仲呈祥也认为,“诚如总导演黄定山所述,他在‘新婚’‘二七大罢工’‘五卅声援大游行’等重点段落中,既在纵向上注重继承创新中国民族歌剧的优秀历史传统,‘各美其美’,并以此为本;又在横向上注意‘美人之美’,学习借鉴外国歌剧中适合中国国情的成功经验和有用的东西,为我所用;还努力扎根生活、扎根人民,向中华戏曲(如花鼓戏)、湘东民歌以及唢呐、大筒等民族乐器汲取营养。唯其如此,《英·雄》既有浓郁的民族性,又有鲜明的时代感。”

截至目前,《英·雄》的剧场演出已有55场、观众7万多人次。此外,2017年,歌剧《英·雄》从全国143部歌剧中脱颖而出,入选原文化部2017年“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中9部重点扶持剧目,也是9部剧目中唯一一部由地级市院团创排的剧目。老百姓和专家都认可,还是因为它符合当下年轻人的价值观,而不是乏味的说教。

“《英·雄》讲述的是革命年代最时尚、最具先进理念的一群年轻人的青春热血故事,堪为当代青年楷模;这群革命者追寻真理、不懈奋斗,这也是当代青年的潮流。”黄定山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刘海栋/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