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寻常路!00后发明“四合一”分类垃圾桶,还不惧怕被“抄袭”
2019-06-0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受访者/图

垃圾要分类,是不是嫌家里一个垃圾桶不够用?上海有6个高中生开动脑筋发明了一个“四合一”分类垃圾桶,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名叫五里桥科创少年Sbinner的团队,名字有点酷,做事很实在:科创少年志愿服务队。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还不打算申请专利!

初衷是不想让保洁阿姨太辛苦

五里桥科创少年Sbinner团队成立于今年1月,由上外附中高一的戚蕴怡、史楚天、陈齐佳、范倍铨、黄芷皙,还有刚转校去位育国际的吴桐这6位同学组成。

“真正触动我们的,是看到学校里的保洁阿姨,为了执行垃圾分类,要把手伸到垃圾袋里,一个一个把分错的垃圾捡出来重新扔到正确的垃圾桶里。虽然学校的确放了两个垃圾桶,但学生往往会分错,所以反而使阿姨的负担更重。”说起这个发明的初衷,Sbinner团队队长戚蕴怡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每当她看到这一幕,就觉得有点难受。

调研中,孩子们发现半数受访者并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严格执行垃圾分类标准的人只占13%。1/4的小区没有分类垃圾桶,3/4的小区在垃圾分类的宣传工作上做得很差,大部分人垃圾不分类的原因是“嫌麻烦”“搞不懂”“没注意”。

“有的人缺少对垃圾分类的知识,不知道怎么去分类;还有的人缺少对垃圾分类的热情,认为垃圾是脏乱差的代名词,并不愿意去在意垃圾,在意垃圾桶,在意垃圾分类事业。”孩子们发现,自上海决定推行垃圾分类以来,许多公共场合都开始使用分类垃圾桶,但是真正去注意这些标识的人还是少之又少。嫌脏不愿分,嫌烦不愿学,成了垃圾分类的大难题。于是,他们下定决心要改变现状,要让垃圾分类深入人心。

为了收集更多参考意见,3月2日,科创少年们在街道益空间举行了绿色课堂分享讨论会。会上,队员们向老师与同学分享了项目初衷,并听取各方意见,他们成立了五里桥垃圾分类小队,制定了行动方案。

具体的行动包括:通过自媒体平台,传播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提高人们对垃圾分类的注意度以及接受度。孩子们原创的《连猴子都能学会的垃圾分类》一文,因其风趣幽默的语言和生动的科普,获得了5000+阅读量。

“每个阅读量都是一次传播,我们让5000多人更好地明白了分类标准。”戚蕴怡介绍说,他们还开发了垃圾分类小游戏——垃圾层层叠。“提高垃圾分类在少年儿童中的热度,同时也向小朋友普及垃圾分类相关知识,让他们从一个好玩的游戏开始对垃圾分类产生兴趣并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我们要革新垃圾桶的外貌与形式,让大家能够在垃圾桶前多驻足一会儿,让大家在看到垃圾桶时并不是对其视而不见,而是能够用一种看待新潮的、好玩的时尚艺术品的眼光来看待它,让大家能够从心底觉得:哇,原来垃圾分类也能是一件这么酷的事情啊!”戚蕴怡认为,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去教授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将是事半功倍的。

不在意申请专利,不惧更多人来“抄袭”

光有想法是不够的,发明这样一个时尚的分类垃圾桶并不容易。

脑洞够大的孩子们发现,垃圾要分类,但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家里,都只有一个大垃圾桶,这叫人怎么分?于是就想到做“四合一”分类垃圾桶。

过春节的时候,范倍铨家里正好有一个可以旋转的坚果盒,灵感就这么来了。

“我们把坚果盒拆了,发现这个结构只能转到一定角度,不能完美运用,但这个困难反而让我们想出了现在这个更好的结构,就是完全旋转到方形,反而更容易扔垃圾了。” 戚蕴怡笑着说,“一开始我们幻想特别美好,什么K11展出、市长接见什么的。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问题一个接着一个,特别多。比如,结构上,齿轮3D打印没办法完美贴合,我们反反复复改了一个月,那个时候挺难受的,因为跟一开始才思泉涌、两周搞定设计形成了鲜明落差,但是后来他们还是退而求其次,打印了一个显示内部结构的小号,反而和真正能用的那个大号互补,一个显示结构,一个实际运用。“这种机械结构,只要有一点点错就会影响到整体,所以我们只能一遍一遍改,不会还要学。”

在五里桥街道的帮助下,sbinner团队一步步将自己的电脑设计,利用高科技3D打印技术,制作了样品模型,并最终成功生产出了能够使用的成品。

就这样,颜值和功能兼具的可投用3D打印垃圾桶诞生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看到,这个“四合一”分类垃圾桶造型“酷酷的”,合拢时有点像一个巨型的“电池”,“电池”上有4个可旋转的小抽屉可以打开,分别投放不同的垃圾。每个抽屉都标注着垃圾分类的标识,好玩又好用。而且,由于这个垃圾桶是用3D打印出来的,可大可小,小的能放在桌上使用,大的可以作为街头垃圾桶。

虽然是一款原创作品,但孩子们却并不在意申请专利,因为他们有更宽广的胸怀:“我们意识到,要完全避免抄袭是不可能的,在那种小商品批发市场,像这种产品简简单单就能以更低价格制造出来。所以我们想通了,我们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解决垃圾分类呀!那么既然别人能以更实惠更实用的方式,大规模推广,就说明我们的设计真的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超出了我们自己的能力,能更好地解决社会痛点,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好事。”

不过,孩子们坦言,作为一个创业项目,还是会争取自己的权益,目前正在跟一些机构开展合作,打算制作家用分类垃圾桶。虽然才高一,但孩子们理想远大。“虽然这类活动跟高考没什么关系,但我们觉得,学习之外,锻炼能力也很重要,同学们一起‘创业’的感觉也是一次难忘的体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受访者/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