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尾中华鲟和7万尾胭脂鱼长江口放流
2019-06-06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视频

“以前从来没见过中华鲟,这次是第一次近距离看到,真是太荣幸了。”来自长明中学六年级的学生祝雅珊掩不住内心的喜悦。今天,2019年长江口珍稀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在长江口水域举行。共放流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178尾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7万尾。据悉,这场放流活动由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崇明区政府联合主办,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承办。 

放流仪式还没开始前,来自长明中学的几位中学生就围在中华鲟互动池旁边,指着游来游去的两尾中华鲟,兴奋不已。“我就在手机上看到过,还是第一次看到真的中华鲟。我还趁机摸了一下。”陈羿周笑着说。

一旁,志愿者小王在给学生们讲解放流详细流程,并耐心地和他们解释说,中华鲟等是珍稀水生生物。

放流活动马上要开始了,工作人员倪春华拿一把蓝色的接触式扫描仪器,扫码池中一尾中华鲟的身份标识。据其介绍,这些中华鲟内置芯片,每个标识就和人的身份证一样是唯一的。看到池子里的中华鲟跃动几下,小倪用手抚摸了一下中华鲟的背部。“它刚从布袋被抬到池子里,安抚它一下就好。”

现场,记者还邂逅了放流嘉宾之一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河口渔业实验室主任赵峰和他的儿子。赵主任告诉记者,6月6日是农业部确定的全国放鱼日,这次放流活动,能更加提高公众保护珍稀水生生物的意识。另一位嘉宾还专程带来了袖珍水下运动相机,打算记录放流全过程。

待主持人一声令下,放流嘉宾将拉杆往前一推。闸道口一开。“呼啦”一下,中华鲟和胭脂鱼等就顺流而下,跃入长江口水域。

据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介绍,此次放流的中华鲟最大个体2米,是自2010年以来长江口放流规模最大的一次,均携带PIT芯片、T型标、锚标等体内体外标记,部分使用可脱落式卫星标志,开展放流跟踪监测。放流胭脂鱼为历年单次放流数量之最,为加大对放流胭脂鱼的跟踪监测力度,对1.5万尾胭脂鱼采用T型标记,是历年胭脂鱼单次放流标记量最多的一次。

据主办方介绍,上海市委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中华鲟、长江江豚保护和长江口水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作为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龙头,正在全力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深入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上海有责任、有义务,开展珍稀水生生物保护,走在长江大保护的前列。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基地二期即将动工建设,将打造长江旗舰濒危物种的生命方舟,建设国际标杆珍稀水生生物保护基地。

自2004年以来,上海市连续开展中华鲟等珍稀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对长江口的生态修复起到了积极作用。开展中华鲟放流效果评估,建立中华鲟放流技术规范体系,开创了设施放流的先河,取得了较好的标志信息回收效果,经过放流前的强化驯化,放流中华鲟能够适应野外生存环境,放流成效明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