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静安出品到静安“助”造,打造“上海文化高地”金字招牌
2019-07-30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受访者/图

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卫视中心与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今年3月联合推出“上海•路”系列纪录片《陕西北路》与《江宁路》之后,轰动一时。近日,由静安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资助的三部“上海•路”系列纪录片《张园》、《常德路》、《巨鹿路》也陆续启动摄制。据静安区文旅局介绍,通过探寻这座城市“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等上海文化血脉基因的大片,见证从静安出品到静安“助”造的变化。

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扶持约四五十个项目

据悉,为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静安区正在致力于打造“最国际、最上海”的文化强区,静安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正是“助”造文化强区最有力的法宝,该资金每年扶持的项目40-50个左右,这些项目包括戏剧、音乐、舞台艺术、文学出版、美术出版等文艺创作项目,也包括品牌节展、发布、交流等公共文化活动项目。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迎接建党100周年,静安区首先聚焦主旋律、正能量的文化精品项目,打造“主流”的上海文化高地。据统计,今年申报专项资金的项目达到106个,申报主体85家,最后决定资助的项目37个,资助的社会主体33家,其中“聚焦建国70周年”等系列活动占1/3。

助“名家”是静安“助”造的特色。在静安生活和工作的文化名人越来越多。今年春节前,静安区文旅局邀请静安的文化名人搞了一次座谈会,作曲家陈钢、作家赵丽宏等180多人济济一堂。有人问“静安有什么”,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王勇很快应答,“我们有人,这一屋子的人,就是静安最大的宝藏。”比如,最早由著名作曲家陈钢和已故作家程乃珊发起的,以传播海派文化为特色的“克勒门文化沙龙”,每月在上海国际贵都大酒店举办文化沙龙,秦怡、白先勇、梁波罗、陈逸鸣、谭元元、淳子、童自荣等越来越多的文化名人汇聚到这里,如今在静安“助”造的资助下,老克勒的“克勒门”越开越大,让海派文化进学校、进企业、进楼宇、进社区。

“助”影响是静安“助”造的落脚点,把有影响力的文化项目做得更有影响力。比如,该专项资金持续三年支持的在历史文化名街陕西北路扎下根的“网文讲坛”,上海网络作家协会会长、作家陈村是这个活动的牵头人之一。自2016年10月启动以来,“陕西北路网文讲坛”每月举办一期,成了国内知名网络作家与读者见面交流、与各领域专家跨界互动的文化平台,通过网络直播,每一期讲坛都能斩获数十万人次以上的点击量,是静安区名副其实的“上海文化高地”金字招牌。

运作成熟、具有品牌影响力的项目获益

据静安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旅局局长陈宏介绍了静安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运作和项目资助的整体情况。据其介绍,通过公示获得2019年静安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名录中,一批运作成熟、具有品牌影响力的项目依然在列:如曹鹏和曹小夏父女创立的帮助自闭症儿童的“天使知音沙龙”音乐普及项目;立足打造“静安文化”辐射区域人群的项目各有特色,如北站社区“戏剧文化艺术节”、大宁剧院“尚艺雅集”等跨文化展演、海上摄影文化促进会“用相机温暖人心”、彭浦镇“彭浦追梦、光影随行”等项目;此外,新近来到静安的民生美术馆、英迪格酒店紫贝壳沙龙、上海音乐学院“城市临响空间”等项目也因策划新颖获得文化基金支持。

陈宏表示,“通过静安‘助’造,扶持培育好一批名人、名品、名居、名剧,聚人气、聚名气,重点打造有静安特质、静安首创、静安独制的上海文化高地品牌,用好用足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真正成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核心区的一块金字招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受访者/图

编辑:谢彦宁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