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从一根环保棉线开始
文/杨力佳 图/受访者提供
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所需商品随手可得,也正因为它们是现成的、便捷的,商品背后的东西——它们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来的,这些追根溯源的问题往往容易被忽略。而往往,这些过去式的因素会决定我们的未来走向,就如同蝴蝶效应一样。设计师王艳艳,十年前从一根环保棉线开始,不断探索着服装的环保之路的各种可能性,用朴素、坦诚、务实的态度,完成每一次环保命题下的难题。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虽然要做到百分之百是很难的,但我们还是要在尽可能节制的范围内,做到极致。”
对待生命要温柔,服装也是
十年前,王艳艳还是一个服装界的新鲜人,踌躇满志的她和许多刚刚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的年轻设计师一样,想着如何运用最华美的材料去做出最华美的衣服来。而此时,她遇见了一个彻底改变自己设计之路的人,那就是知名服装设计师王一扬。因为有机餐饮而开始关注有机生态的他,给王艳艳出了一道题:是否可以尝试着将服装也向着更加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上去发展,做一些不一样的设计?于是,她从牛仔裤着手,开启了klee klee,意为“慢慢来”的环保设计生涯。
为何是牛仔?王艳艳微笑着解释道:“牛仔裤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穿着元素。不过,牛仔材质特殊的处理方式所带来的污染问题也是比较大的。它的需求越大,污染也就越多,所以,我就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首先想到的是环保棉的运用。刚一开始,供应商是投反对票的,觉得从成本上来说,不太划算。从品质上来说它们的触感也的确是相对比较粗糙的。“刚一开始,我们会用棉花本身、纱织本身、材料本身来尽量发挥。”王艳艳也深知,顾客不会因为自己的一句“因为这是环保产品”而买单,舒适与美貌依旧是被接纳的第一要诀,所以,她必须从寻找环保面料转换成开发环保面料。单双股的变化,长短线的配比……设计团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环保面料的优化和革新。一次又一次,在经历了无数次小样和成品之间的落差之后,才逐渐找到了环保和舒适之间的平衡点,也打破了普通客人与环保产品之间的障碍。“刚开始,客人可能不像吃到一顿有机餐那样有很直接的感受,但是慢慢地,他们会感受到这种品质感,易搭的设计也让这些单品不容易被淘汰,让产品使用率更高,也是一种环保的做法。”
从当年只是一个实验性概念的提出,到不断地开发创新寻找突破,赢得大众的共识而非只是小众的喜好,这并不是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好在,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些外表虽不华丽,却充满着纯粹内在吸引力的设计的背后故事越来越感兴趣,从而,让这些环保理念得以更好地传播。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只有黑色和白色的扣子?”王艳艳说道,“那是因为我们用的这些扣子都是循环纽扣,而提供扣子的公司只提供这两种颜色,刚刚开始的时候,还觉得有一点无奈,觉得会有一点单调,但是渐渐地,大家也就习惯了,现在黑白纽扣反而成为了一种独有的特色。”原来,这些循环纽扣都是将用过的宝特瓶回收后重新加工制作而成的,为了不违背环保的初衷,便不再进行染色,避免产生更多的消耗,所以,就只有这两种颜色。可惜的是,这家做循环纽扣的上市公司因为该项目不赚钱而停止了这个业务。这其实也是不少做环保产品的企业所要面临的问题,只有让商业的运作与情怀的坚守形成稳定的支撑关系,才能够让环保得到更加长久的发展,而这也正是环保成效是否可持续发力的关键所在。后来,开发团队也找到一些如牛角纽扣、贝壳纽扣、果实纽扣、椰壳纽扣这些可再生的纽扣来做一些搭配性的替代,而用的范围更加广泛的,还是环保树脂纽扣。
不光是纽扣这样的小细节,在包装上,也花费了不少心思:“从实际的操作角度讲,如果完全用纸张包装,那也是不太现实的。一是因为在运输的过程中,很容易受潮,塑料的防水功能还是很难被替代的;二是因为在理货的时候,也不可能将纸头包装一一打开,确认里面的货物。所以,我们找到了可降解的塑料袋来替代传统的塑料袋。”
而最近,有不少客人还会收到一包用特殊的防水购物袋装着的有机蔬菜,原来,这款袋子正是对秀场搭建中使用到的篷布进行的再设计,让篷布变身成可以伴随生活的常用物件。因为取自秀场中不同位置的篷布,图案有点随性,根据裁片的不同图案还配了不同的线色。“由于材料本身很硬挺又没有弹性,在缝制有弧度的地方,针脚做不到平整。在现场搭建及后期的运输、储存中,产生了一些不可逆转的褶皱和污点,袋子并不那么完美,但它可以伴随日常使用,希望他们会喜欢。”王艳艳介绍道。
环保设计美学,在于节制
时不时也会有客人“抱怨”说,自成一派的风格是他们喜爱的,但是偶尔,也希望有一些不太一样的图案。
就如同那家生产循环纽扣的工厂,因为染色会消耗不少水,而且如果这些富含化学制剂的水不经过处理就直接流入土壤,那又会造成新的污染,所以就减少这个环节一样,为了环保的初衷,会尽量保留原料原本的颜色,展现它们最本真的美。比如秋冬季的保暖单品,会选择牦牛绒、羊驼毛、骆驼毛、貉绒等原料,动物毛发的自然色彩从米白到灰、浅咖到深棕,有二十多种色阶,色彩组合丰富而柔和,别有韵味。
“我们对环保的关注是从土壤开始的。不过,在城市中工作与生活的我们,离土地有点遥远,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不多。今年五月,我们去日本参加了一个关于蓝染的游学,一路从蓼蓝田到大染缸,呼吸了泥土香,拔了野草,染了布,真真切切地贴近了土地一把。让我们对植物染有了更加真切的感受和更加深入的学习。”王艳艳也说,虽然大家都知道植物染的好,最近这些年,它逐渐“热门”了起来,但是它还是有自己脆弱的地方,“目前,我们的植物染所用原材料包括五倍子、云南红茶茶叶、石榴皮、板蓝草、紫草、莲蓬、茜草、虞美人及紫胶,色泽温润自然,很受欢迎。一次一个客人反映说,自己穿着一件植物染的衣服吃饭的时候不小心弄到了油渍,于是她就用平时的碱性洗涤剂洗了,结果这块地方就发生了化学反应,掉色了。我们会跟客人特别说明,植物染色有这样的特性,颜色是活的,会变化,所以说,如果选择了植物染,那么在后期的保养上,就需要细心一点了。在这点上,对于生活节奏比较快的都市人来说,可能就没有那么快捷了。”所以,植物染目前并没有覆盖到所有的设计,而是主要运用在一些T恤、连衣裙和毛衣上。
但毕竟,如果光依靠这些做法,对于一个一年两季的品牌来说,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在面对牛仔水洗这个工序的时候,品牌就更加谨慎。从国内到国外考察了一大圈工厂,为的就是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通过新的技术用尽量少的水,在呈现效果不打折扣的情况下完成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从而挖掘牛仔单品可能性,尽可能使每件单品的蓝色都具有丰富的层次感。目前他们所使用的牛仔臭氧水洗工艺可降低近一半的耗水量与能耗量,无需使用漂白剂与pp喷剂,有效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
在可持续的链条上,可以做更多
在这个链条上,还可以做一点什么?社会少数群体和行业相关群体的可持续发展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四年前,由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牵头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naze naze独龙族”项目正式启动。这是一个希望通过现代化的生产管理与推广方式,放大当地女性的劳动价值,开发与生产出更多集合民族特色与现代都市审美的独龙毯产品,以此助力当地经济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与喜欢上独龙族的项目。王艳艳和团队参与到了前期调研、织女培训、设计升级、生产组织、推广销售等各个环节。
“这些布还是处于比较原生态的初级阶段,要作为适合现代审美和日常生活的用品,而非旅游纪念品,要做的工作还是蛮多的。”设计上先从材质着手,用羊毛、纱线提高布的舒适度与价值感,再从花色上重新排列,降低色彩饱和度。他们还邀请独龙族的织布姑娘来到上海的办公室、工厂实地考察,让她们了解这里的生产工艺以及质检标准,从而更好地提高合作效率。第一批成品是家居用品:抱枕和靠垫,保留了布面原有宽度,用零浪费的直线裁剪进行设计,当它们被放到上海的实体店后不多久,就被销售一空。这对大家都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如今,这个项目也一直在不断更新迭代地进行着。
相近的价值观总能自然而然地汇集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负责品牌独立店铺设计的建筑空间工作室手上也有一个类似“独龙族”的项目,在留有蓝靛工艺的贵州大利侗寨。这个工作室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机构,以帮助当地村民保护日渐消失的文化遗产。最终,他们协助侗族妇女建立纺织合作社,结合蓝染创造新的纺织品,还设计了一座社区中心,妇女们不仅可以在这里做手艺,也能向游客贩售自己闲时制作的手工品。“他们已经在当地举办过第二次成果展了,产品有手织布包袋、抱枕等等。”王艳艳说。说回自己,她想将品类拓展到更多的领域,从而形成一个更为完整的环保氛围,让一切都变得更加自然而然。
Qa 生活周刊×王艳艳
Q:在这十年的实践里,你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在哪里?
A:环保之于服装行业的痛点在于,为取悦人们的视觉需求通常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而这背后的代价通常会被忽视。我们面临的多数挑战其实就是如何平衡环保性与美观、质量。我也希望大家都可以感受到种种设计背后的体贴。
Q:感觉这里不仅是一家实体店,更有一种沙龙的氛围。
A:是的,除了我们自己的服装产品外,还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环保商品。另外,我们还会不定期展出同样关注可持续的朋友们的作品与产品,这些不同的花样让这里更加充满着吸引力。欢迎大家有空来喝一杯我们提供的有机茶饮。
文/杨力佳 图/受访者提供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