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上海高校这几位校长,为新生划了这些“重点”
2019-09-02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受访者/图

作为最早开学的一批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建桥学院等已经举行了开学典礼。校长们有的给学生布置了第一份作业,这份作业也许需要用整个大学时期、甚至需要用一生的时间作答;有的提出了“重阅读、会表达、勤思辨”这些要求;还有的在对学生们调侃“有一种高新企业成了自己左邻右舍的感觉”时,趁势提醒大家要抓住临港新片区新机遇。

 == 上海音乐学院 == 

开学第一天,给新生布置了第一份作业

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今天站在全新启幕的上音歌剧院舞台上,为2019级855名上音新生作开学演讲。他与萌新们一起回首起31年前的那个大雨天。

1988年9月,19岁的廖昌永攥着上海音乐学院发往成都的唯一一张录取通知书,第一次站在汾阳路20号的门前时,内心充满了音乐理想初次实现的兴奋和甜蜜。“记得那时候,绿树成荫的校园里边,从一个个窗口里飘出来的琴声、歌声,窗帘是天鹅绒的,楼下有假山,假山上有亭子,这是当年的我,对上音的第一印象。”

他告诉新生,他的梦从上音开始,如今他又将这份始终坚守坚持的梦想,传递给新一代的上音人。他以“上音人的自信与自觉”为题,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对上音精神的思考——“上音人”三个字,不仅意味着一种自信,一种“舍我其谁”的底气,更意味着一种自觉,一种“责无旁贷”的锐气。

廖昌永说,这份自信与自觉,不仅蕴含上音90年丰厚历史的底气,更来自当下脚踏实地的奋进,以及对未来的执着。

廖昌永还将对新生的殷殷祝福和逐梦期盼,转化为布置给新生的“第一份作业”:上音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在他看来,这虽是一道开学的作业,但是要找到它真正的答案,并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也许需要用整个大学时期、甚至需要用我们一生的时间。

因此,他并不着急同学们马上就回答。廖昌永说,在今后的日子里,当你们漫步在美丽的上音校园,凝望校园内的先辈雕塑、感受学校奠基人那份创业初心的时候;当你们走出国门参与国际交流和重大比赛,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精英的时候;当你们遇到挫折困难、感到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或者当你们被鲜花和掌声所围绕、感到内心有些许膨胀的时候;甚至当你们几年之后离开上音、踏入社会、受到世俗观念冲击的时候,请同学们时常想一想:上音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其实,想明白上音人的初心和使命,你就一定能找到上音人的那份自信,也一定从此拥有上音人那种坚定的自觉。

 == 上海戏剧学院 == 

期待新生重阅读、会表达、勤思辨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代表学校欢迎今年689名新同学,祝贺大家开启人生的重要驿站,他向新生们提出的要求是:重阅读、会表达、勤思辨。

黄昌勇认为要重阅读。“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为互联网、微信、朋友圈加大了碎片化阅读对经典阅读的侵占和冲击。近期我看到关于美国顶尖大学公认的好书排行榜,都是各个时代的经典,包括《资本论》《共产党宣言》这两本经典马克思主义著作。”

其次是写作能力的提高。“写作作为人表达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除了有语言文字的要求外,关键在于对客观对象的整理、分析、概括等逻辑能力的培养,与口头表达相得益彰,到了大学,写作课基本上没有了,好的大学,每一门课程都必须以写作小论文来检验,而且规定论文的长度,我们大部分训练课不仅没有阅读的要求也没有写作的要求,显然需要我们改革。” 黄昌勇这样直陈。

他提出的第三点是重视思辨能力。思辨能力是一种怀疑和挑战精神,是对权威观点的不盲目服从,这是创新型思维的前提条件,关乎学生未来创造力的迸发。

黄昌勇认为,思辨能力的培养需要重新审视大学中师生关系,不能再用简单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或者说启蒙者和被启蒙者的关系来衡量,应该建立一种新型的学习共同体,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只有我们的老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用人格魅力和创造性的传授来引导学生而不是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来要求学生,创造的氛围和创新的活力才能源源不断。

“人的成长因为处于不同的物质和文化环境,自然显示不同的特征,但人本身的成长依然有其共同的规律。新时代的大学生不应被小时代所困扰,不被幻想所迷惑,要勇于掌握自己的命运,”黄昌勇和新生们交心地说,“讲这些,是对你们讲,也是对自己讲,并希望能够以此共勉。”

 == 上海建桥学院 == 

抓住临港新片区新机遇

位于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上海建桥学院,在“校长第一课”上,5800余名来自全国地的2019级新生全神贯注地收看一则新闻专题报道。这则央视关于临港新片区揭牌仪式的专题报道,不仅是这些新生报到后的第一课,更是与他们之后的四年大学生活,乃至未来的职业生涯息息相关的重磅信息。

“这个月,建桥教职员工朋友圈里面最热门的刷屏消息就是临港新片区。新片区揭牌对于在座同学的未来、对于建桥的发展,都会是一次历史性机遇。”校长朱瑞庭说道。

位于临港新片区的上海建桥学院,原来地处浦东新区康桥镇。而后,学校在空间布局上进行重大的战略性转移,于2015年9月将校区整体搬迁至临港。尽管离市区更远了,但如今带给大家更多的是激动。

“因为,我们见证了临港日新月异的发展,学校也因此步入了新一轮发展的快车道。如今,临港新片区将致力于打造成具有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这一国家战略带给我们学校的将是更加令人激动的愿景和未来。”

朱瑞庭告诉新生,未来,临港新片区将建设成四大开放型产业集聚功能——前沿产业集群,包括集成电路综合性产业基地、民用航空产业集聚区、人工智能创新及应用示范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开展包括跨境贸易、医疗服务、文化服务在内的新型国际贸易;跨境金融服务;全球航运枢纽等。所有这些对于周边高校的学子来说意义深远。

也因此,他向学生交底,学校将充分把握和利用临港新片区规划建设的契机,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学科专业布局结构的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立足临港,融入临港,实施新片区背景下的“产·教·城”融合发展战略,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具有厚重临港底色、鲜明临港烙印的一流民办大学。

最后,朱瑞庭也为新生们留下三个思考题:为什么读大学?为谁读大学?怎么读大学?他勉励同学们在大学期间,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受访者/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