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作家在上海 | 寻找神秘的“中国速溶汤”
2019-10-15 上海

   编者按   

最近一段日子,来自世界各地的11位作家正在上海展开他们的城市观察行动。他们是参加2019上海写作计划的受邀作家,他们会在上海生活两个月时间。这期间他们有机会深入到城市的机理中去,充分地感受这座城市的气息,去了解这座城市何以成为现在这个模样的原因,当然也深刻地体会上海的与众不同。

现在,作家们的城市观察行动已经过去了一大半时间,他们觉得自己应该写点什么了,甚至已经有令人欣喜的文字问世。自10月9日起,青年报·青春上海将推出“外国作家在上海”系列报道,跟随他们当中五位作家的足迹,和他们一同感受上海的城市脉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周紫薇/图、视频

虽然波兰作家和剧作家多罗塔·马斯洛斯卡是第一次到上海,但她似乎天生地对这座城市有一种亲近感。很多年前,她的父亲曾来过中国,她小时候就听着那些关于中国的故事长大。所以在参加2019年“上海写作计划”的11位作家之中,马斯洛斯卡对于中国,对于上海的情感最为特别。

   寻找中国“神秘的速溶汤”   

除了上海的美术馆和博物馆之外,多罗塔·马斯洛斯卡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菜市场了。她一直在寻找一种中国“神秘的速溶汤”。马斯洛斯卡的父亲是一个水手,他曾在马斯洛斯卡很小的时候来过中国经商运货,而每一次回到波兰,他都会带回一种中国的速溶汤。

从今天来看,这应该是一种类似于方便面汤料的东西。波兰人喜欢喝汤,几乎每一顿饭都离不开汤,父亲带回来的中国速溶汤用水一泡就是一碗香浓可口的汤。它是如此美味,以至于到现在马斯洛斯卡还能想起那样的味道。于是她总是盼望着父亲能够快一点再去中国,因为每次去,都意味着她接下来就能喝到那样可口的速溶汤了。

“我对中国的感情是非常个人化的。”马斯洛斯卡对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说,在喝到中国“神秘的速溶汤”之前,中国对于她而言一直只是想象,是传说和神话,但这包速溶汤让她觉得中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国家,一个能触摸到具体细节的遥远国度。因为这种速溶汤,她和中国发生了某一种联系。

时过境迁,马斯洛斯卡在如今的上海菜市场里最终没有找到这种速溶汤,很有可能这种汤料中国早已不再生产,于是那童年时来自中国的味道就一直留在马斯洛斯卡的记忆中。但是马斯洛斯卡没有空手而归,她买了茄子、南瓜、葱和番茄,准备自己到公寓里试着调制那属于中国的味道。

   孤独是写作的最大动力   

马斯洛斯卡喜欢一个人的生活。即便在上海,她也喜欢独来独往,一个人去逛菜市场,然后做一顿只够自己一个人吃的饭。她一个人去上海的美术馆和博物馆,那些庞大体量的建筑,让她感到了另一种孤独。

马斯洛斯卡告诉记者,她年幼时居住在波兰的一个小镇上,镇上的生活日复一日,没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马斯洛斯卡很小就品尝了无聊孤单的味道。如何排遣孤独呢?马斯洛斯卡偶然间发现写作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持续不断地大量写作成为她逃避孤单寂寞的一种手段,她在写作中获得了乐趣,寻找到了慰藉。

不过,对于马斯洛斯卡来说,写作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她是为了逃避孤独而开始写作的,孤独恰恰成为她写作的最大动力。

当她因为一部小说《白雪公主和俄罗斯红》而年少成名之后,孤独的生活被喧嚣的赞美所打破,她很快觉得自己并不像过去那样渴望写作了。她说,童年时期内心的空缺是她开始写作的最大动力,但当生活逐渐变得有趣,她反而失去了写作的必要性。

所以,有时候马斯洛斯卡甚至于有意地让自己沉浸在孤独之中,她为孤独感到痛苦,但她分明又很享受这一份孤独。在她看来,这可能就是一个作家的宿命吧。

   要经受得住年少成名的心理压力   

马斯洛斯卡年少成名,她在19岁出版的首部畅销小说《白雪公主和俄罗斯红》就引起了轰动,这部作品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获得评论界的好评。

不过马斯洛斯卡对记者说,年少成名并不一定是快乐的,她甚至为此承受了很多的心理压力。当时,有人称赞她是“天才”,也有人批评她、骂她,因为在20年前的波兰,严肃文学仍然是主流,很多人不相信19岁的少女可以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

马斯洛斯卡说,如果她成名于20年后的现在,情况应该会大不相同。因为现在文学市场化了,谁可以写出读者感兴趣的作品,抓住大众的眼球,谁就可以成名,岁数和资历是不论的。在马斯洛斯卡看来,这是文学发展的必然,她觉得只要一直有好的作家、好的作品,市场自然会淘汰那些哗众取宠的文学作品。

也因此,当听记者说起现在中国有一群“90后”“00后”的青年人因为写作而成名,马斯洛斯卡说他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虽然社会环境改变了,但马斯洛斯卡相信这些中国的年轻人或许也会有年少成名的烦恼,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做呢?马斯洛斯卡给出的建议是:保持孤独,保持专注。

在上海待了一个多月后

多罗塔·马斯洛斯卡会有怎样的感触呢?

来看她为“上海写作计划”写下的文字

▽▽▽

《想象共同体》(节选) 

当今世界,人口数量空前庞大,人与人之间,由一张无比复杂、日益精细的设备织成的巨大网络,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从未像今天这般,如此深入全面地探索地球,如此迅捷地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飞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且有时几乎无需任何花费。矛盾的是,就在今天,当人类如此贴近彼此,以至摩肩接踵、拥挤不堪时,人们之间的关系,却越发地疏远、淡漠。我们对于彼此,就如同各种网站不时冒出的推送一般,遥远而不真实。地球村破裂成了无数的微分子、小村落、亚族群。我对此的感觉,即便不是一种末世感,也是相当悲观的。

人人都需要归属感,都渴望成为伟大事物的一份子。这种需求和渴望,是再平常不过的,是人类的天性和本能。即使现代社会,各式恶魔般的设备层出不穷,也无法将这一本能,从我们心中驱逐殆尽。或许,智能手机不断更新迭代,新兴通信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背后的原因,正是我们渴望与人交流的本性,以及想要成为伟大一份子的梦想,创造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市场。社交媒体也必须对人际关系的消解与虚拟化承担连带责任,毕竟,它们的存在是为了满足我们对于亲密关系、沟通交流和共同情感的需求。流量平台,也是同样的道理:将人性交织于一系列标准化、普世性的故事以及这些故事所唤起的情感中,所以,若它们只是算法的衍生品呢?社交媒体和流量平台都是服务于社群的,解决的是社群感缺失的问题——它们是幻影,是假肢,服务于世界各地孤单地躺在家中床上的人们。随着他们持续不断地使用这副美妙、实用又保健的替代品,他们更无可能走出家门,去大街上握住彼此的手。与此同时,眼下有了越来越多的理由,让他们理直气壮地安于现状。于是,社群感的缺失,就像日益上升的气温,成了越来越烫手的问题。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周紫薇/图、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