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品抢先看|剪纸《上海童谣》如何“活灵活现”?来听听背后的故事
2019-11-04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吴缵超/文 常鑫/图、视频

脍炙人口的上海童谣,加上童谣里儿童“活灵活现”玩耍的场景,在第二届进博会“遇见上海”的石库门展馆一一呈现,也将成为一个网红打卡点。

让上海弄堂游戏“动起来”

李守白先生所创作的剪纸作品《上海童谣》人物形象生动、海派特色浓郁,是一件屡获殊荣的非遗作品。为何《上海童谣》这152位人物、52个小动物能够“动起来”?记者采访了解到,这次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师生团队设计制作的。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项目经理刘曌对记者说,由于展品位于户外开放区域,走过路过的人很多,经过反复的研究与探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师生团队最终确定了“可见光影像+AI体态识别激活角色动作”的交互方案。

也就是说,屏幕上方的摄像头会将屏幕前方交互区域的可见光影像实时地传送给电脑AI程序进行人类体态识别,当交互区域内没有观众时剪纸角色是静止不动的;当AI程序识别到有观众进入交互区域以后,画面上的角色便会开始“表演”,并且观众人数越多,活跃的角色也会越多。现场,当观众在远处观赏时,这件作品仿佛只是一幅缓缓滚动的剪纸卷轴,而当越来越多的观众聚集到屏幕前方时,剪纸角色便会宛如“获得生命”般地活跃起来,呈现出一派欢乐的景象。

刘曌还特别提到,“动起来”其实也不是简单的“动”,要体现非遗的特点,要把以前弄堂里玩耍情形原汁原味还原,于是这群年轻人与李守白不断沟通,现在呈现出来“动”的效果既是创作,也尊重了原作。

《上海童谣》是一件剪纸作品,主要内容是根据童谣中的情节刻画儿童在弄堂里嬉戏的情景,受限于剪纸这一表现形式,只能将某一瞬间定格下来加以表现。然而,如今借助数字动画技术,便可以让充满烟火气的上海昔日生活全景式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不仅能够激发更多观众的兴趣,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将活动的完整过程表现出来,让不熟悉上海文化的观众也能理解那些弄堂游戏究竟是怎样的玩法。

别开生面的 “非遗+AI”互动

记者还了解到,今年非遗和老字号上海展区中,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多个实验室都参与其中,联合龙凤旗袍、金山农民画、七宝皮影等知名非遗品牌,联袂打造出别开生面的 “非遗+AI”区域,使用高科技AI技术来重新演绎传统艺术,增加老少皆宜的趣味性,同时提升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观众还可以看到,结合智能织物技术的智能服装作品——四季动态交互旗袍,这次将传统的龙凤旗袍作为载体,与可穿戴技术相结合,在保留传统制作工艺的同时利用智能纺织材料与智能算法为旗袍添加新的动态表达维度,使之可变化、可交互,在一件旗袍上实现四季图案的变化,描绘花枝从新叶出芽,含苞待放,繁花盛开到金风玉露,白雪皑皑之景。

这种创新不仅为传统服饰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提供新的方式与机会,也可促进现代技术在传统中的深入结合与应用。

金山农民画是上海金山的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发起于七十年代,以江南水乡风土人情为主要题材,融合多种民间艺术表现手法,以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大胆地进行艺术夸张,具有江南水乡的独特风韵。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团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也让这一传统文化变得人人都可体验。他们通过Tezign.EYE机器学习引擎对现有的金山农民画进行解构和学习,提炼出金山农民画的关键风格特点。当观众在屏幕上绘制简笔画后,Tezign.EYE基于用户的简笔画进行再创作,生成专属于观众的金山农民画。

在沉浸式演出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亲睐的时候,这次亮相的就有沉浸式皮影戏剧装置——声生皮影《大圣驾到》,这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亚洲生活方式和设计基因研究室联合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团队共同完成的作品。

以“点兵”“选将”“擂台”及“巡游”原创交互剧本演绎皮影版《大圣驾到》,以“七宝皮影”艺术风格为基础,融汇中国南方传统皮影艺术造型精髓。利用传感技术实现”人-机”多感官物联,让皮影戏剧作品对话起来,让观众玩起来。

尤其是对年轻一代,通过鼓乐控制皮影演绎过程中来体会皮影动态的美感,同时可参与皮影戏剧的实时生成,从皮影艺术内涵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创作者,强化皮影文化遗产传播的认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吴缵超/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