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产业和高校联手订单式培养青年人才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泳均/文 受访者/图
对于揭牌成立近3个月的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来说,如何聚合人才是集聚国内外高端创新要素、开展创新协同的首要课题。近日,上海建桥学院与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全面的校企合作战略框架协议。在此基础上,双方还签订了共建临港新片区产业大学、人才培养基地、实践基地合作等3项二级合作协议。合作双方将整合临港政、校、企资源,以创新的人才体制机制,推进全方位、深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上海建桥学院将如何创新产业与高校间的合作模式,做好“产教城”融合的大文章?校企双方将就此开展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和深入挖掘产业与高校各自的优势和资源,就高技能人才联合培养、产学研合作、就业促进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在高技能人才联合培养方面,双方通过共建“临港新片区产业大学”“临港新兴职业培训学校/培训中心”等载体,与临港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密切对接,共享学校与临港集团拥有的实训设备与教学条件。采取订单式培养、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学交替等方式,配合临港新片区产业所需人才,加深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其中,临港新片区“产业大学”采用虚拟学校,独立运行的模式,结合新片区重点产业与人才需求,打造核心专业,建立从青少年职业体验、一线职工技能提升、工程师职称培训、高端人才继续教育的新职业培训体系,为新片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
“在人才培养与就业促进方面,我们将通过共同申报新专业、共建学科专业、共建教学团队、共建课程及共编教材、共建实验室、互设产学研合作基地及实训实习基地,加强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上海建桥学院校长朱瑞庭表示。同时,该校将与临港集团所属人才公司通过紧密产需对接方式,加大学生在临港新片区和集团园区企业就业的意愿。
除此以外,双方还将在社会服务方面开展合作。上海建桥学院董事长周星增表示,学校将开放校内资源,如利用学校雷锋馆、图书馆、新闻演播厅、会议中心、体育场馆开展党建联建、公益服务、志愿者服务等活动,支持临港集团开展“青少年科普基地”“未来工程师”等社会公益项目,提升临港新片区目前较为匮乏的人文设施。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泳均/文 受访者/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