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行者”的方舟
2019-11-17 生活

《最后的方舟》

文/蔡娴 图/受访者提供

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3楼的展览大厅里,伴随着装置《声音考古学》的海浪声,巨幅的地图铺陈开来,记录了艺术家何工在六十年后重走切·格瓦拉“摩托之旅”的轨迹。一旁摆放着的越野车和摩托车,都是真实陪他走过那些旅途的伙伴,前方还有一艘透着暖光的《最后的方舟》……

《社会达尔文时代的雄心》

乘着“思想的方舟”

何工一直是一个“行者”,他认为艺术家是没有归宿的。藏区的牦牛粪砖、震区的废墟、造船厂的铁锚……那些他看过的、走过的、经历过的事物都可以为创作所用。因此,何工的作品往往题材广泛,随世事变迁和个人徙居而不断变化。

由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主办的“格格不入——何工作品(2009—2019)”展览正是以何工“文化游牧”的多媒介代表性作品为主,并辅以图片、影像、手稿、文献记录等多个层次与线索,立体而多维地呈现他的艺术创作。

何工特别享受“在路上”的状态,别人都认为他很喜欢车,但车对于何工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思想的方舟”:“我一旦在车上,才思泉涌,很多想不通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整个展览不是简单“按图索骥”地抵达何工创作、社会活动和生活的某个片段,而是借助地理节点的名义,即以他具体的历史处境与现实生存的地域为背景关系,追溯他艺术发展的踪迹。何工认为,“文化游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的现象,他在不同文化间行走,不仅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也对他的创作和教学有不小的帮助。

《消失的中指》

不限于艺术的思考

在1500平方米的展厅中,集中呈现了具有宏大叙事和象征、隐喻意味的大型绘画、装置、影像等多媒介作品,分为“忧患的救赎”“潜置的图像”“文化的游牧”“目以重瞳”四个部分,还原到艺术创作之初,逼近人与社会、人与精神、人与视觉语言,以及艺术与生存本源性的关系之中。

在策展人冯博一看来,何工从重庆学艺伊始,到留学、移民与迁徙、回归,一直“在路上”的特殊经历使他的艺术创作具有“目以重瞳”的视域。“何工的艺术已经不能简单地评价说是从中国传统的、地域的和现实的文化中派生出来的当代性,而是文化全球化的一种再现形式,也是他文化地理空间不断位移后的一种在地与全球化碰撞、磨合、交融、实践的结果。所以,他的境遇导致了他的艺术创作既与中国传统的、现实的资源有所关联,又与所在地的异域文化存有诸多殊异之处。”

在美术馆同期展出的“上海文件·匀速运动”同样探讨了艺术家在面临“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艺术创作的在地性与全球化的碰撞。展览立足于上海这个国际都市,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语境中,寻找敏感于时代脉搏并有美学回应的艺术家,侧重以文献的方式展示艺术家的创造性轨迹。策展人杜曦云认为,当下正处于一个逆全球化的剧烈变动期,前所未有的“异常”现象蜂拥而至,然而,对于艺术家们来说,充满不确定性的新视野恰是考验和另一种机遇。何工抓住了这种机遇,正如他所说:“我个人作品中一贯的东西依旧是不变的,就是从身份困境和认同绑架中解脱出来,以历史主义的角度对比关注当下的现实语境,从中生成我的艺术观念,并通过知识考古、解构叙事、隐喻等多种手法表达我不仅限于艺术的思考。”

在这样的境遇下,杜曦云对艺术家们的建议是:“长久而持续的表达,是艺术家平静推进的外化,越能持久保持匀速运动状态,越能生长冷静的激情和深远的理性。急功近利或一曝十寒的氛围,可以大量催生绚丽短暂的泡沫后造成无所适从的真空,而持久的匀速运动状态则在此时被反衬出意味深长的魅力。”


Qa 生活周刊×何工

Q:策展人将“目以重瞳”作为你在异地文化中创作现象比附的关键词,什么是“目以重瞳”?

A:假如我们看一件传统美术作品,它可能是在单一时空逻辑下,进行单向的、近乎文学性的叙事。这种创作方法在传统美术创作中是比较常见的。而“目以重瞳”则是以魔幻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来对创作进行解构和重组,这就能获得极大的创作自由度,所产生的联想也不再是单一的线性叙事。“目以重瞳”在我看来,就是运用下意识、潜意识、有意识、多重复合、非线性逻辑的手法,而生成的更多向、更魔幻的结果。

Q:展览中有一件绘画装置作品叫《我不是艺术家》,“我不是艺术家”是你对自己的定义吗?

A:传统概念中的艺术家是进行美学生产,给人们提供美的消费品的人。但当代艺术家可能会通过艺术作品来思考社会问题,提出疑问和批评,在我的作品中也有这样的成分存在。所以用“我不是艺术家”这种直接的方式是想表达“我可能是个知识分子”“可能是个批评家”等潜台词。

Q:对年轻艺术家有什么建议?

A:我觉得年轻艺术家没有必要去盲信任何人给他们规训的思考和范式,应该更加独立地去判断和思考问题,以一个独立思考者的角度来做出自己的创作。总而言之,就是要独立。

1955年出生于中国重庆,现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工的艺术创作形态以绘画为主线,也大量从事装置艺术、影像艺术和新媒体艺术实验。艺术创作方法主要依托人类近现代史图像,从社会现象学视角生成艺术观念,以知识考古、解构叙事、隐喻等手法扩展视觉材料的思想张力。

“格格不入——何工作品(2009—2019)”展

展期:2019年11月9日至12月8日(周二至周日)

地址: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3楼

票价:免费


文/蔡娴 图/受访者提供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