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升级,或拆除,人行天桥的使命正在悄然改变
2019-11-18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陈嘉音/图 

1982年建造的延安东路外滩人行天桥,是上海首座跨越市区道路的人行天桥。为了配合外滩通道的建设,25年后,这条上海最早的人行天桥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被逐步拆除。记者了解到,上海的人行天桥曾经有近百座,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避免不了部分被拆除的命运,而拆除的原因主要是为了适应城市交通和人们出行方式的改变,这一过程需要多方的配合和理解。

  初衷是为了实现人车分流  

“无论是造桥还是拆桥,肯定都是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随着时代的衍变而诞生,或是消失,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研究天桥的专家这样表示。

有专家估计,上海的人行天桥最多时应该有近百座。记者从市档案馆查询到,最早的人行天桥其实早在1908年沪宁铁路通车后就已有,比如1909年通行、1940年拆除的王家宅旱桥,当时上海的一些铁路线上,都会有这样的人行天桥,被称为人行旱桥。

居住在闸北区的人对人行旱桥印象应该尤其深刻,比如1953年五一节建成的大统路人行旱桥,横跨沪宁、沪杭铁路,过铁路不用等信号灯了,市民欢呼雀跃。直到1987年五一节前夕,为配合铁路上海新客站建设,这座34年的老旱桥才退役。而1957年建成通行的共和新路旱桥更是跨越了6条铁路线,车、人可并行。1995年,成都路高架开始架设,这座旱桥也随之告别了上海市民。

上世纪80年代,是上海人行天桥建设的高峰期。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天桥的专家张生表示,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此时上海进入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大兴土木,交通方式也在发生转变。1980年代初,上海机动车辆比解放初期增长了10倍,非机动车辆增长了16倍,而城市道路面积仅增长1.5倍。人多车多,路却少,人车混行,也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多、秩序差等等问题。“人行天桥的出现,最初的功能就是为了实现人车分流,继而缓解交通拥堵。”张生表示。

1982年起,上海开始大行建造人行天桥。1982年7月1日竣工的外滩延安东路天桥,为上海建造的首座跨越道路的人行天桥。这座人行天桥桥采用独特的“U”形,因为U形桥行人通过量较大,人流可以定向,不容易发生人流阻塞。建桥后实行了人车分流,行人拥挤状况明显缓解,过往车速提高,交通事故也显著减少。

由于是市中心首座人行天桥,这座桥的关注度非常高。当时天桥刚建成是暗灰色主色调,市民们觉得与外滩景观不匹配,纷纷提意见。次年2月,有关部门就给天桥换上了更明亮的淡色,也成为外滩一道美丽的景观。

  地下通道陆续取代人行天桥  

但随着时代进程,这座桥也避免不了被拆除的命运。1993年,外滩的交通综合改造火热动工,外滩人行天桥跨越中山东一路、二路的两段被拆除,仅保留跨越延安东路一段。1996年,为了让位于延安东路高架工程,外滩人行天桥彻底告别了上海人民。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20世纪初,随着城市规划建设有了新的需要,四平路、天目路、南京路、西藏路等主要路口建造的一些天桥“元老”陆续被拆除。落成于1985年底的南京路西藏路人行天桥,曾经是上海人行天桥中人流量最多的。椭圆形的天桥,在4个转角处各有两座转式步行梯,可以直接进入当时的市百一店、新世界商场等商场,还曾被评为上海最佳人行天桥。每个“80后”上海小囡应该都能找出一两张在这个天桥上拍下的照片,背后就是十里南京路,最能显现出大上海的熙攘繁华,很多外地游客也爱在此打卡留影。即使如此,2003年5月,这座“最美”天桥还是让位于现代化的地下交通。

据上海市政交通设计院有关专家介绍,发达国家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也有一段大肆建设人行天桥的阶段,之后才被地下通道来取代。相比天桥,地下通道台阶少,进出容易,受天气因素影响也少。近年来,随着上海轨道交通建设的大力推进,轨道交通的出入口本身就可以成为了过街通道。人行天桥的功能也逐渐被替代。除了南京路西藏中路天桥,四平路大连路天桥、南京西路石门路立交桥等的拆除,都属于此类原因。

“天桥拆除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但大部分是由于要适应周边建设交通规划环境发展的新需求。”专家表示,随着城市规划的推进,不少天桥就会暴露一些问题,比如阻挡行人的道路视线、减少了城市空间、破坏了周边景观等等,不得不拆除。像2008年海宁路四川北路天桥的拆除,就是因为四川北路商圈内多个沿街大型商业体崛起后,行人在其中穿行时,天桥会阻隔行人的视线和行走,当成为了障碍物,就不得不面临被拆除的命运。

此外,随着地铁的建造,一些天桥也面临着改造或拆除。而在建设过程中,行人可能会感受到不便,“这就需要包括施工方、天桥主管方、交通部门等各方做好宣传,提前告知,并确保在这段时间内有替代的出行手段,市民也需要理解和配合。毕竟任何建设都是需要过程的,建设目的也是为了让交通更通畅,出行更便利。”路政部门有关人士对此表示。

  为了通行到“升级”为空中连廊     

不过,至今上海被拆除的天桥在专家估计中,不会超过总量的10%。据统计,上海路政局目前管理下的天桥仍有80座左右。“大部分天桥还是被保留下来,继续履行交通职责。也有一些会经过改造重焕新生。”

像2001年建造的徐家汇天桥、徐家汇公园观光天桥等至今都运营良好,在改造后也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道靓丽风景。2017年,上海有关部门还曾对77座人行天桥进行了梳理,就市民呼声最高的表面抗滑和改装人行电梯问题研究改造方案。上海也是首创将自动扶梯引入天桥的城市。“但是安装自动扶梯不是所有天桥都可以的,涉及到构造、高度、地形等等各方面问题,这都要视个别情况而定。”有关人士表示。

随着城市建设理念的发展,人行天桥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比如近年来提出的“空中连廊”概念,天桥不仅仅是交通工具,而是成为了整体景观的一部分,既连接了各种商业综合体,也成为了城市空间展示的一部分。

像是著名的陆家嘴空中连廊,就是上海最大的空中连廊,将上海中心、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东方明珠以及周边的写字楼、绿地、商场、酒店、地铁等贯通,游人可以观景,上班的白领中午可以散步,路人可以通行。

“过去的人行天桥功能单一,就是通行,还没有一种休闲的公共空间的概念。从新的城市规划理念来看,现在的人行天桥将有更多的功能延伸,天桥不再单单是为了过街,而是集观光休闲、整合商圈业态于一体的公共空间,使空间资源实现集约、高效的利用。”市政交通设计研究院设计师徐相国表示。

就和最初的南京路西藏中路天桥一样,当它延伸到了市百一店等商场之后,在事实上起到了很大的商场引流作用,这一商业价值现在被更充分地开发了出来。也因此,在上海的各大商圈地标,会有了“升级版”天桥——空中连廊的出现。  

如徐家汇的空中连廊工程,就串联起了徐家汇商圈的各大商场,同时也是徐家汇商圈新开辟的公共空间。金沙江路真北路大型空中连廊连接起了地铁车站与大规模居住人口跨越交叉点,四个角的商场和写字楼也因此贯通。闵行区莲花路空中连廊则把莲花路地铁站及其周边的南方商城、莲花国际广场和在建的龙城国际等商业广场等全部连接了起来。此外,曹家渡、中山公园、新江湾城等也都有了类似的连廊。现代意义上的人行天桥,不再仅仅是座“桥”而已。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陈嘉音/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