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只怪孩子沉迷网络游戏,你的家庭教养模式正确吗?
2019-11-2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吴恺/资料图

近八成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网络游戏,网络游戏已经成为被中小学生普遍接受的一种娱乐方式。超过七成的学生表示喜欢网络游戏。他们玩网络游戏不是想变坏,不是不认真学习,而是通过游戏来缓解课业负担、放松心情、舒缓压力。

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孩子沉迷游戏行为与亲子关系密切相关。亲子关系越差,越易导致孩子形成沉迷网络游戏的行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一份“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网络游戏认知与态度研究”揭示上述现象。

▎超过七成学生认为网络游戏能缓解压力

网络游戏因特有的虚拟性、体验性、交互性、社会性、娱乐性等特征深受中小学生的喜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对于网络游戏的作用,学生们认为能缓解压力的比例最高,达到74.5%,超过七成。其次分别是提升反应能力(61.1%)、锻炼观察能力(58.5%)、交到更多朋友(55.7%)、学习更多知识(52.3%),均在半数以上。

研究认为,这说明学生非常认可网络游戏减压的功能,学生玩游戏不是想变坏,不是不认真学习,而是通过游戏来缓解课业负担、放松心情、舒缓压力。一些动作类游戏需要学生全神贯注以及灵敏的反应力,因此,他们也认为游戏具有锻炼反应能力、观察能力的功能。

事实上,学生们并非是非不分。他们既能看到网络游戏的益处,也能意识到网络游戏的一些弊端。有四至五成中小学生认为网络游戏影响作息时间(55.7%)、影响学习(53.3%)、影响身体健康(46.5%)和易接触到不良信息(42.3%)。

对于“网络游戏会引起暴力倾向”的刻板印象,持赞同态度的比例为三成(30.9%),赞同“玩网络游戏易引起不切实际想法”说法的比例为39.7%,均低于其他选项。

超七成学生对玩网络游戏的人群看法积极和中立

研究发现,学生对网络游戏人群更讲究规则、思维更严谨的印象认同率比较高,两项比例分别为31.7%和34.4%,两项均超过了三成;对网络游戏人群的负面印象里,自制力不强、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是主要看法,两项比例分别为31.6%、30.5%,也均超过了三成。

这说明,在中小学生眼中,爱玩游戏的人优点是尊重规则、思维严谨,缺点是缺乏自制力,注意力易分散。

研究还得出,学生对爱玩网络游戏的人普遍持积极或中立的态度。赞同爱玩网络游戏的人性格更孤僻比例仅占19.4%,仅21.1%的学生赞同玩网络游戏的人与家长关系更差,仅18.9%的学生认为玩网游的人与老师关系更差。

由此可见,在中小学生的心目中,网络游戏虽然对人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爱玩网络游戏的同龄人并不是性格缺陷、人际关系差的学生,中小学生对网络也游戏人群不存在刻板印象。其间,男生也更赞同爱玩网络游戏的人聪明及思维更严谨。

近八成学生表示没有在网络游戏上花过钱

课题组在对网络游戏的影响进行调查时发现,超过六成学生(66.6%)认为玩网络游戏的影响利弊相当,有23.3%认为利大于弊,有10.2%认为弊大于利。

可见,虽然成年人总是担心玩网络游戏会弊大于利,但是以上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待网络游戏对人产生的影响持中立态度。其中,男生比女生更多地认为玩网络游戏利大于弊,女生比男生更中立地看待网络游戏。同时,年级越高学生对网络游戏的态度越中立。

近八成学生(76.3%)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网络游戏,体现出上网低龄化的现象。在这些学生中,以小学5-6年级开始接触网络游戏的比例最高(30.3%),其次是小学3-4 年级(28.9%)。到高三才开始接触网络游戏的学生比例仅仅为0.6%。其间,男生比女生接触网络游戏更早。

有意思的是,成绩好的学生接触网络游戏时间更早。数据分析表明,学习成绩处于上层的学生是最早玩网络游戏的那群人,他们在学前及小学阶段开始玩网络游戏的比例为82.6%;其次是学习成绩中上层的学生,比例为81.4%;而成绩下层的学生在学前及小学阶段开始接触网络游戏的比例合计为73.3%,比成绩上层的学生低了9.3个百分点。

分析认为,这或许与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父母的 教育素质等有关。在上述条件更好的家庭中的孩子,一方面更可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另一方面更有条件较早接触到数字设备。同时一些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高、经济条件好的家长,往往会对孩子接触数字设备持开放的、支持的态度。

关于花费方面,近八成学生(79.7%)表示没有在网络游戏上花过钱,14.5%每星期在网络游戏上的花费不到30元,每周花费超过100元的人数比例为2.5%。

和女性相比,男生在网络游戏上花钱更多。有些竞技类游戏也需要购买装备获得更高的技能,男生为了追求那种获得感与自豪感,更愿意在网络游戏中花钱。同时,年级越高在网络游戏上花钱越多。

仅一成多家长与孩子一起玩游戏

学生与家长谈论网络游戏既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娱乐行为的关注度,也可以反映出孩子对父母的亲近度。

调查中,有近一半的中小学生(46.5%)更乐于主动与父母谈论网络游戏,而主动与孩子谈论网络游戏的家长比例仅为32.4%。分析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孩子更愿意与父母谈论自己的业余兴趣爱好,而父母则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孩子的学习、健康方面,对其娱乐需求与行为有所忽视。

调查还发现,有67.9%的父母从不给孩子推荐网络游戏,经常给孩子推荐网络游戏的父母仅占0.9%。

父母对孩子玩游戏的主要管理措施以限制、监督为主,而且重点是限制时间和花费。有近七成父母规定了孩子玩游戏时间,仅一成多与孩子一起玩游戏。

父母对男生的网络游戏行为监控多采用强硬的方式,尤其是在规定玩游戏时间和控制玩游戏设备方面,比例均超过了10%,而且比对女生玩网络游戏的控制更加严格。

近四成学生曾因网络游戏与父母发生过争执

父母对孩子的规定、监督、限制等干预行为,一方面有效地帮助中小学生合理地使用网络和游戏,另一方面也给父母与子女之间带来一些争执。本次调查显示,有38.9%的中小学生因网络游戏与父母发生过争执。

因网络游戏与父母发生争执的男生(47.7%)比女生(28.3%)多了19.4个百分点。这可能是因为女生比男生玩网络游戏少、或者女生更听话、懂事一些,因而更能服从父母的管教,不会轻易反抗父母的权威。

因网络游戏与父母发生争执的高中生比例最高,其次是初中生,最少的是小学生,最高值与最低值差31个百分点。成绩上层的学生(32.3%)因网络游戏与父母的争执最少,而成绩下层的学生(47.2%)与父母争执最多。

民主型家庭的孩子更能认识到网络游戏的负面影响

不同的家庭教养模式对孩子网络游戏认知、态度、行为有怎样的影响?此次研究也回应了这样的问题。

课题组将家庭教养模式分为民主型、溺爱型、忽视型和专制型后进行的相关分析发现,家庭教养模式对中小学生对网络游戏的认知、对网络游戏的喜爱程度、玩网络游戏的时长与花费等行为均有显著相关。

民主型家庭的孩子更能认识到网络游戏的负面影响,而溺爱型、忽视型和专制型的家庭的孩子对网络游戏负面影响的认识更少。同时,民主型教养模式与孩子对网络游戏的喜爱呈反比,而忽视型和专制型教养模式与孩子对网络游戏的喜爱呈正比。

这说明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度越高,越关爱孩子,孩子越没那么热衷于玩网络 游戏;父母对孩子越冷漠,或者对孩子的控制越严,反而会导致孩子更加热衷网 络游戏。

研究中还发现,忽视型和专制型家庭的孩子在网络游戏上花费更多,玩网络游戏时间长的孩子,以及易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也多来自忽视型和专制型家庭。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吴恺/资料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