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游戏是青少年的社交语言,家长应把握好“放”与“收”的度
2019-11-20 青年

资料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这份报告在课题组看来呈现怎样的深意?又带来哪些最切实的启示?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对话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网络游戏认知与态度研究”课题组组长孙宏艳。孙宏艳指出,对家长来说,陪伴才是最好的管理。同时,培育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与休闲素养,将有利于“00后”从小养成良好的休闲娱乐方式。此外,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研究员杨雄认为,学校不妨考虑引入网络游戏选修课,增强学生客观认识。

  ═ ═ 对话 ═ ═  

陪伴是最好的管理

记者:您能谈一下这次调研有什么特点吗?

孙宏艳:这次的调研是“配套式”进行的。我们采用实证法,在全国抽取了北京、广州、合肥、成都、宝鸡、辽阳6个城市,通过目的抽样与随机抽样,对中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也就是说,学生和家长都是来自同一组家庭。研究的调查对象为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在校生,最终获得有效问卷3202份。

记者:您能否帮我们解读一些最触动到课题组的一些调研数据?

孙宏艳:首先,近8成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网络游戏,这说明,网络游戏已经成为被中小学生普遍接受的一种娱乐方式。他们对网络、网络游戏、玩网络游戏的人群等大多持积极且辩证的看法,并非一玩就会沉迷、成瘾。这打破了很多成年人的刻板印象,也意味着大家必须用接纳的心态对待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的喜爱,要认识到网络游戏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快乐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青少年而言,网络游戏某种程度也是他们的一种社交语言。当自己的朋友都在玩,如果自己不玩,就可能没朋友,与大家没有交流的话题等。所以,成年人也应该知道,网络游戏之于孩子一方面是休闲娱乐等需要,另外一方面还是交友的需要,甚至是探知世界的一种方式。网络游戏也有其正向的功能。当然,如何消除负面作用,的确很考验家长们的智慧。

记者:有一段数据是揭示“成绩好玩网络游戏也能得到更多的认同”,您怎么看?

孙宏艳:成年人经常用成绩作为衡量孩子是否能玩游戏的标准,成绩好爱玩多久玩多久,成绩不好就不许玩游戏,这就是典型的“功利化”。成年人忽视儿童权利,而把儿童娱乐时间功利化的表现。

我的建议是,成年人不应把成绩作为亲子沟通或孩子是否能接触网络游戏的砝码。家长对孩子接触网络游戏的引导与监管,要保持一定的原则,建议家长们既要允许孩子接触网络游戏,又要和孩子一起商量确立玩游戏的规则与时间,使孩子从小养成理智健康的娱乐习惯。

记者:这次的调研还映射到了家庭关系上,对此,最值得关注的发现是什么?

孙宏艳:只有“乐孩子们所乐,忧孩子们所忧”,才能在关系和谐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接纳他们玩网络游戏,但并不意味着放纵。我们觉得,成年人还需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与管理,注重培育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与休闲素养,使“00后”从小养成良好的休闲娱乐方式。

记者:在家庭亲子关系上,父母应该如何处理好孩子玩网络游戏的问题?

孙宏艳:从调研数据看,学生们都不太爱与父母谈论游戏。所以,那些为数不多的被孩子们还愿意与之交谈的父母,应该感到“荣幸”和“幸福”。我们不妨把网络游戏作为亲子沟通重要话题,这是孩子的“兴奋点”。

如果沟通效果好,孩子在网上的娱乐活动也会更愿意听取家长的意见。与其一听这个话题就火冒三丈、激烈反对,不如因势利导,把网络游戏作为亲子共娱、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一个桥梁,与孩子在游戏中度过有意义的亲子时光。

还要注意的是,陪伴才是最好的管理。当前,家长们对孩子玩网络游戏的主要监管方法是控制时间、费用、设备等,而告诉孩子一些网络游戏信息、与孩子一起玩网络游戏的家长非常少。可见,成年人对孩子与网络游戏的接触,规定、监督、限制远远高于对孩子的支持与陪伴。

家长如果只监管不陪伴,既缺少了两代人沟通的话题,也易与孩子形成隔阂。其实,和孩子一起玩玩游戏,既是很好的亲子项目,又可以在与孩子的玩乐中了解孩子的兴趣、交友、情绪等问题,从而引导孩子合理娱乐。

记者:我们注意到,不同的家庭教养模式下呈现出非常不同的结果,这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孙宏艳:家庭教养模式对中小学生接触网络游戏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例如,民主型家庭的孩子对网络的认识更理性,忽视型和专制型家庭里的孩子玩游戏时间更长、花费更多,沉迷网络的比例更高。

我们建议家长们多学习科学的教育理念,提升自身的教育智慧,与孩子和谐相处,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构建和谐民主的亲子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中小学生形成健康的休闲习惯,既享受娱乐的权利又不伤害身心健康与成长发展。

  ═ ═ 建言 ═ ═  

学校不妨考虑引入网络游戏选修课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研究员杨雄认为,这份调研是有现实折射意义的,从调研内容和结果看也颇为有趣,值得引起方方面面的关注和深思。

作为常年观察青少年问题的专家,杨雄表示,对于网络游戏的态度,教育界、商家、政府、家庭、包括青少年自身,因为站在不同的客位上,长久以来,一直颇有争议和分歧,最典型的就是,家长从学业成绩的角度来说,确实会比较担心孩子因为游戏而分心,特别是处于升学的关键年份,更容易引发焦虑,草木皆兵。

然而,从社会、商家、政府来看,网络游戏作为一种新型业态的发展已是势不可挡。从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召开,以及上海也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成为‘全球电竞之都’的种种信号,都让杨雄对于网络游戏之于青少年成长偏向谨慎乐观态度。

结合调研结果,杨雄指出,家庭文化知识层次以及民主型家庭对于青少年正确网络游戏观养成具有重要性。“如果父母自身文化层次比较高,自身看问题看得比较清晰通透,通常就会更加趋于理性地认知新生事物的实质。反之,文化程度较低,收入水平较低,因自身无法判断就有可能会产生刻板印象,继而导致溺爱、忽视和专制型家庭的诞生,而这又容易造成他们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或是简单粗暴的方式面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时的态度和行为。”

“我们需要以更加宽容态度去面对这些问题,进行正面而有效的引导,将正面效应发挥好。”杨雄指出,从家庭教育来说,首先要平衡和把握的是一个“度”的问题,如果从正常途径,青少年获取不到,就会通过其他途径去宣泄,而这可能滋生出更为严重的问题。

在他看来,在游戏方面,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加上思维创意上的“领跑”,孩子们永远是走在家长的前面,如果家长自身对于网络游戏本身认知的匮乏,与子女的“理性博弈”就无从谈起。对此,杨雄建议,家长自身要提高这方面的认知水平,并在处理用于网络游戏上的时长支配等问题,不妨是在家庭民主协商的前提下商议并制定一些“奖惩办法”,更加民主、理性、平等地去探讨。“这既不失为一种和谐的亲子关系,更是正面积极地在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另外,对孩子们来说,从网络游戏也能获取思维能力,越发成为“斜杠青年”的一种“必备”,因此,杨雄从有效引导的角度还建议,游戏商家的分级制度、防沉迷系统,应该成为更为普遍的一种推广和普及。

杨雄甚至认为,学校不妨考虑引入网络游戏选修课,在主动并开放性地引导上做些探索。“从课程来说,学校也可以尝试性的开设一些这样的选修课,让青少年能够更加全面客观的去认知它以增强素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