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开在200米高空的云中书房,是献给上海的一本“散文集”
2019-11-24 上海

 【编者按】 

在11月14日开幕的浦东文采会上,嘉定区图书馆、朵云书院旗舰店、HOW艺术社区获得全场大奖,被誉为“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上海这么多文化空间,它们为何能脱颖而出?

近日,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探秘这三处公共空间,与设计师、背后团队对谈,解锁其中的美妙之处,解析其对于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营造的独特之处。开篇为最高建筑上的“云中书店”——上海中心朵云书院旗舰店,其设计师俞挺,在此次文采会上还获得“最具传播影响力”设计师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周紫薇/图、视频

2019年8月12日,台风过后,位于上海中心52楼的朵云书院旗舰店正式开幕。2200平方米,3年策划,300多张图纸,60天施工,60000册书籍,2000件文创产品。它的设计师俞挺说,这是他献给上海的一本散文集。而皋兰路上的思南诗歌书店,将是他为上海写下的又一首“诗”。

 ▼ 开门见“山” ▼ 

 创造一个在上海的奇迹 

如果你看过《梦想改造家》,或许你会认识俞挺。39㎡的水塔之家,老房因他重生。清华大学建筑系高材生、同济大学建筑系博士的他,为人熟知的作品还有苏州钟书阁、思南书局、八分园、古北壹号等。

在上海最高的建筑里建造的书店,一定是一座梦境里的书店。而在建筑师的眼里,无论摩天楼外型看上去有多复杂,在拓扑学上看,都是一样的:围绕着核心筒布置的环形空间。

朵云书院旗舰店占据了整个楼面的出租空间,进深浅而流线长,容易单调,怎么办?俞挺有了想法:“我把朵云书院看成是一个由不同情节组成的系列故事,用节制的色彩和对偶来讲述这组故事。”

他要先造一座白色的山。去过朵云就会发现,走出电梯间,一眼看到的“门面”,就是一排波澜起伏的“山景”,一个个弧形门洞有如山洞。这是俞挺打造的一座“抽象的山”,它由半透明的书架构成,层层叠叠在电梯间尽头展开,意喻“开门见山”。越过它,推门而出,进入半户外的中庭,有如来到山洞的尽头,望见波澜壮阔的天空。

俞挺说,天空和城市就应该是这个书店设计的一部分,所以地面要光洁可鉴,晴朗的日子里可以映射出云蒸霞蔚的天空,影影绰绰间,让室内的这“山”也似乎漂浮了起来,成为上海日常的奇迹。

如今,在让人慰帖的晴好日子里,这片奇迹,成为了很多人享受的日常。

 ▼ 交换记忆 ▼ 

用节制的色彩和对偶讲故事

俞挺造的“山”是白的,面向光亮的灿烂的有阳光拥抱的天空,脚下是城市的高楼和蜿蜒的江水。“但你在太亮的壮观的空间站久了,你一定会想舒服地躲起来。”俞挺说,于是在北侧,他又用圆形书架围合成了一间间隐秘的黑书房。          

这是书店少有的格局。一个个圆形彼此勾连并向外扩张,每个圆形是独立的,但又紧紧相依。“圆”这样的几何形状,会让人感到被包裹,容易陷入,也就能让人感到隐秘的安全。抱着一本书,被书环绕着,在思想的圆圈中漫游、迷失,停下来发呆,或者径自跑开。

黑和白,极致的单纯,他用这两种颜色表达了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感动,是在200米高空时感受到的平和静谧,也有俯瞰大地的壮怀激情。

而在黑白之间的地带,他布上了灰色。这是一个社交空间,人们在这里不断涌流而过,灰色代表着这些记忆。墙壁有两层,外面一层旋转出来形成重屏的格局,可以做展墙。如今,这一名为“海上文薮”的空间陈列的是那些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记忆,譬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话剧《霸王别姬》的手稿。 

也有让人觉得甜的色彩。蒂芙尼蓝的咖啡屋在起始,一个环圈走下来,迎来的是粉粉的甜品屋。在俞挺看来,这是一个对应的浪漫故事,从男生开始,到女生结束。

空间的故事不止这一个。白书房的一角是豆瓣高分图书区,与此相对应的是黑书房尽端墨绿色的伦敦书评书店专区。俞挺说,这是东方和西方的故事。

 ▼ 属性加成 ▼ 

到处都有隐藏的彩蛋

还有很多隐藏的线索。南角和北角,是上海中心52层的两个边厅花园。花园里原先就有的巨大盆栽、喷水池和石墩占据了有限的空间。在地面和主体书架完工后,花园还有几个石墩和大树无法搬离。

于是在南花园,俞挺设计了两个不锈钢的叶子形的高桌,银光闪闪的叶子嵌在树池和石墩之间,如今成为了让人惊艳的艺术装置——阳光下的桌子仿佛波光粼粼的水池,倒映着婆娑树影,也好似是银色的云。坐在银叶子边,还能看到模模糊糊的上海,时间似乎停顿在这。这里因此被命名为了“好望南角”。  

这里还有个无法移动的巨大喷水池,俞挺沿着喷水池设计了一个环形桌子,喷水池因此变成了花坛,有巨大绞索状树干的盆栽也成为了一个艺术装置。坐在这里,背后靠着的是环球金融中心,面前是平静的黄浦江。 

上海曾经拥有19世纪最长的吧台,英国人诺埃尔·科沃德爵士对上海总会大楼里的长吧台充满感情,他认为如果把脸颊放在吧台上,视线的尽头分明可见地球的曲面。这个故事在俞挺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所以当我站在北花园,目光从环球金融中心经过金茂,尽头看到东方明珠时,我想一个行云流水般的吧台很合适我把脸放在上面,愉快地欣赏上海。”

最后,52米长的吧台在北角诞生了。“它是不是最长的吧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联系了有些被遗忘的历史和生机勃勃的当下。”俞挺说。 

 ▼ 对话 ▼ 

俞挺:空间设计一定要依据人来创造

记者:朵云书院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哪里?

俞挺:来自于我从小的一个执念。我在上海长大,一直觉得上海看不到山。后来到北京读书,上香山,看着层峦起伏,也会感叹为什么上海没有这样的山。第一次去上海中心勘地,坐电梯上到52楼,因为有施工围挡挡着,光线非常暗,但拉开施工围挡,阳光透进来,再走到空中花园,看到了脚下的城市景观,突然就感觉像在一座山上。200多米的高度,恰恰好,有那么一点距离,但底下的上海又都在你身边的样子。当时我的脑子里就脱颖而出:为什么在上海中心这个完全现代化的垂直城市中,不能创造一个由山水灵感激发的读书的公共空间呢?

记者:那是怎样把“山”这样的灵感化成了可视化空间?

俞挺:其实就是抽象化,抽象成有象征意义的东西,但又是纯粹的几何形体和颜色。山给人的理解,一个是高,在合适的景观下可以看到周围风景,一览众山小,“览”字非常重要。做室内设计很容易忽略窗外的东西,自己闷着头做,但当你把室外的景观吸纳进来时,若有光层层叠叠又豁然开朗。你可以看到,从电梯出来,朵云就是一个山洞的门口,层峦叠嶂,但是穿过门口来到南角花园,一下子豁然开朗,扑面而来的城市景观,这就是情绪的埋伏。

山又给人探幽的感受,像秘境一样一层层的。在宽阔的空间以外,读书有时候还是很私人的,所以要做出一个个小小的秘境。用颜色时,对应了白颜色的亮,我就用了暗的黑色。但即使在幽暗的秘境中,仍然可以通过书架洞口看到外面的风景。

记者:自己最想推荐的空间亮点?

俞挺:我想借用我女儿的角度。白书架那边会有一个交角,我女儿经常会直奔那个角落找书,她认为藏在角落的书就像宝藏。角落会让人陷进去,这是大家看照片不能理解、但在实际当中会让人感受到的一个有趣的点。

在设计深化图纸中,工程师会把交角切断,他们认为这么尖的角不会有人进去,但是我当时的想法是要保留形式的尖锐和纯粹,但没想到的是它却提供出了一个让人愿意陷进去的地方。从建筑角度来说,交角从设计上会有一个纯粹感,但在功能上会让人产生怀疑,书放这里是不是不容易拿?如果不是大家发现这个尖角有不一样的空间体验感,会诟病我为了形式放弃功能适用性,但是现场使用者的惊喜拯救了我。

记者:您觉得空间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需要注重什么?

俞挺:一定要依据人来创造,要有对于人的理解,从身体到身份到时间到场所,要更细致,更多元,更丰富。

先说身体。人处在空间中,身体是第一感知,但每个人的身体感知不一样,我们已经习惯了用一个标准的人体工学形成的教条来塑造一个空间,觉得它可以应对不同身体需求,但事实上不。这也就是为什么超高层书店和一层、花园、老房子里的书店不一样,身体第一时间就会通过视觉来告诉你这不一样。所以人的需求,身体的感受对于做设计很重要。

第二是关于身份。比如你是记者,我是设计师,我们身份不同,但我们可能共同都爱书,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身份会叠加。可是我们现在的建筑对大家身份的细微差别仍然不太关注,只关注抽象的人和人的身份。书店已经变成以书为媒体、不可替代的线下社交空间。这些线下社交空间聚集了各种人不同的需求,有艺术家、读者,甚至不爱读书只是来拍照的人,这种身份的多元其实是每个设计师应该考虑到的。

第三是时间。任何空间都要能表达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朵云书院中对时间的表达还不太充分。因为它毕竟是个公共的社交空间,它对时间的表现主要通过城市环境的变化来实现。

第四是场所。首先要有能让人印象深刻的space(空间),这个space是由形式、光线、材料、肌理、颜色等组合而成,能让人产生一个接受度和共识,在其中活动,这个space最终变成文化和设计上的景观。二者传递的是社会观念、社会活动,产生社会交往,具有了一种精神,这才能真正意义上成为place。这是我对设计的比较在意的几个点。

记者:同样由世纪朵云文化公司打造的思南诗歌书店,也是由您设计,与上海中心的朵云书店会有怎样的不同?

俞挺:在皋兰路的诗歌书店,是以教堂改建。朵云书店在时间的表现上只是借用了城市空间的日夜和四季的变化来塑造,在诗歌书店里面可以感受到我对时间的理解。诗歌书店里会体现一个重要的台词,是我看电影《大空投》里的感受,叫作“真相有时就像诗歌,可惜大多数人并不懂得诗歌”。

在诗歌书店中,光线会在你身上造成的一种生活现实当中的挫败和愉悦,以及可能随时因命运逆转失去或得到的那个刹那感,诗意就在那个刹那感中顿然而出,这一点与时间的感悟有相似性,我想通过这样的光影呈现来表现“时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周紫薇/图、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