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间赛跑!这条器官转运绿色通道让更多患者获得新生
2019-11-26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 

器官运输是一场生命与时间的赛跑,而这条绿色通道让更多患者获得新生!

在我国,自器官捐献转运绿色通道建立3年以来,器官转运时间平均缩短1-1.5小时,全国器官共享率提升近8%,器官利用率提升6.7%。国家卫健委今天在上海召开人体捐献器官转运绿色通道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自从建立人体捐献器官转运绿色通道后,经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分配至上海移植医院的外省市捐献器官,有不少通过绿色通道进行了转运,缩短了器官转运时间,提高了移植供体的质量和手术的成功率。

而在上海,截至2019年11月25日,已经共实现705例器官捐献案例,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已超25000人。

 中国志愿登记人数已超125万人    

器官捐献,意味着可以给很多患者送去生命的希望。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介绍,经各方努力,我国已经实现了器官来源转型,除亲属间活体捐献外,所有器官均来源于公民逝世后自愿捐献;启用了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科学、公平分配器官,建立了捐献器官转运绿色通道,器官转运时间明显缩短,全国器官共享率显著增加,器官利用率大幅提升,数以千计的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得到救治机会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系统和人体器官捐献案例报告系统,推出“器官捐献”手机端应用,截至目前,累计志愿登记人数超过125万余人。

据介绍,我国通过制修订《人体捐献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规定》,规范器官获取分配管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指导原则,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国情,制定了以患者病情、匹配程度和地理因素为核心的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原则和政策,建立了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COTRS)自动分配捐献器官,保障器官分配科学公正,自动分配获得器官受益者累计达7万人,目前有5万余人在系统中登记等待器官。

国家卫生健康委严格移植资质审批,优化资源布局,动态调植医院数量,目前共有173所移植医院。各移植医院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国际上开展的器官移植技术我国均能开展,自体肝移植技术,无缺血肝移植技术、儿童肝脏移植技术等实现国际领跑。

近20年来,中国器官移植临床和科研工作成绩斐然,目前年捐献与移植数量已位居亚洲第1位、世界第2位;移植物/受者生存率等指标已居国际领先水平;多个单中心移植数量位居世界前列。

 绿色通道让器官转运时间缩短1个多小时 

但是,尽管器官的共享有利于实现公平高效的器官分配,但是受制于现在的医学技术,可移植器官均有可以耐受的最大缺血时间,例如肝脏耐受冷缺血时间上限为12小时,超过此时间受者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移植肝功能延迟恢复、胆道缺血性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高,受者术后生存率明显降低。肾脏耐受冷缺血时间上限约为24小时,心脏耐受冷缺血时间上限约为6-8小时,肺脏耐受冷缺血时间上限约为8-12小时。即使在可耐受的时间内,缺血时间越长,器官的质量及器官接受者的预后越差。所以器官运输是一场生命与时间的赛跑。

据了解,受限于中国广袤的国土面积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为降低患者器官移植总花费,中国大多采用由医务人员携带,通过民航班机、高速铁路及公路运输的形式转运捐献器官。转运过程中面临较多不确定因素,转运时间较长,对器官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因转运问题导致的时有发生。

为缩短人体捐献器官转运时间,减少因转运环节对器官移植质量安全影响,保障患者生命健康,2016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公安部、交通运输部、中国民用航空局、国铁集团、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印发了《关于建立人体捐献器官转运绿色通道的通知》,建立了以民航、高铁为核心的低成本、高效率的人体捐献器官转运绿色通道工作机制。

据统计,绿色通道建立3年以来,器官转运时间平均缩短1-1.5小时,全国器官共享率提升近8%,器官利用率提升6.7%。

数以千计的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得到救治机会。绿色通道转运机制的建立极大提高了转运效率,有效缩减器官冷缺血时间,提高器官共享率,降低器官废弃率,提高捐献器官质量,有助于移植患者术后康复,有效促进移植质量与服务的提升。

 上海登记捐献志愿者超25000人 

作为器官移植医疗资源集中的上海,等待、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来自全国各地,年移植数(不包括活体器官移植)超千例,供体大部分来自全国分配。

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秦净在会上透露,自从建立人体捐献器官转运绿色通道后,经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分配至上海移植医院的外省市捐献器官,有不少通过绿色通道进行了转运,缩短了器官转运时间,提高了移植供体的质量和手术的成功率。

根据就近划分、互不交叉、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原则,上海成立8个人体器官获取组织,也就是OPO,负责全市范围内公民逝世后捐献器官的获取。成立市OPO管理中心,对全市人体器官获取与分配工作开展绩效评估、质量管理与控制等工作。成立市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对相关死亡判定工作开展质量管理与控制。

上海制定了器官捐献工作手册,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相关工作要求、技术规范,明确器官捐献工作程序及关键要点(包括供者选择、知情同意、供者管理、终止治疗、宣布死亡、器官获取等),统一相关文书、表单,具体指导捐献实际工作。对死亡判定流程进行细化,设定了主管医生诊断、院内专家会诊和市级专家会诊的三级流程,严格规范捐献者死亡判定行为。

截至2019年11月25日,上海市共实现705例器官捐献案例,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已超25000人。下一步,上海将继续完善人体器官捐献工作机制,加强宣传动员,推进人体器官捐献事业不断前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