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死亡……童书能承受这份重量吗?
2019-11-28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在法国出版了27年之后,曾引起过巨大争议的绘本“我们不分开”系列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引进出版。不出意料地是,这同样引起了中国家长的热议,有的家长认为对小孩子谈论离异、死亡这样沉重而灰暗的话题是不合适的。就此记者在上海书城独家专访了“我们不分开”系列译者、儿童文学作家梅思繁。

  不但不灰暗,而且很现实  

青年报:“我们不分开”四部绘本,除了说放假的《假期也会有烦恼》和说上学的《明天就要开学了》两部之外,谈论父母离异的《我一直有两份爱》和谈论死亡的《我会永远记得你》引起了一些争议,一些中国家长认为这些话题过于沉重,不适合小孩子看。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梅思繁:我和“我们不分开”绘本的画家皮埃尔·科尼埃尔是朋友,我了解他创作的一些情况。这个系列是1990年代初他创作的,一切都源自他的亲身经历。当时科尼埃尔和妻子分开了,孩子就面临着周一到周五和妈妈住,周末和爸爸住的问题。他为了让孩子了解这个情况,所以创作了这个系列的绘本。

青年报:你觉得这种表达是孩子能够接受的吗?

梅思繁:我觉得现在很多中国家庭也都会牵涉到这个问题,所以没有必要去回避。更何况,《我一直有两份爱》这样的绘本,最终还是落在了“爱”上,绘本中的小老鼠爬到高处,看到爸爸家和妈妈家两栋房子离得很近,虽然爸爸和妈妈分开了,但并没有影响他们给予自己的爱。我觉得这种表达方式对于中国家长是有引导作用的,对孩子有治愈作用,是他们能够接受的。所以不但不灰暗,而且很现实,很有必要。

  中国出版社和读者存在脱节  

青年报:你经常去国外,对中国和西方国家都有很深的了解,怎么看中西方家长在推动孩子阅读方面的差异?

梅思繁:20多年前,科尼埃尔这套书出版的时候也是开了欧洲的先河,因为之前从来没有作者向孩子谈起过这些话题。当时很多父母都很高兴,因为认为“我们不分开”讲出了他们的心声。中国近年也有一些这样的童书,但确实不是很多。

青年报: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梅思繁:我认为,问题不在中国的家长。中国的家长还是愿意和孩子们谈这些话题的,他们是有这个需求。问题在于出版社。近年中国童书出版发展很快,但是一些出版社在出版这些所谓沉重话题的绘本时会有顾虑,担心说得太沉重,家长和孩子都不接受。其实并不是这样。也就是说出版社和读者之间存在脱节的问题,他们应该搞清楚中国的家长和孩子到底需要什么?

  好的童书是有营养的  

青年报:现在童书很多,面对浩瀚书海,家长和孩子根本不知道该买些什么。你认为什么是好的童书?

梅思繁:好的童书一定是有营养的书。所谓的有营养,就是有内容可讲,是可以回味和思考的。而不仅仅是读完后只是过了一下口瘾。现在很多童书为了吸引孩子,疯狂卖萌,但是除了卖萌之外就没有其他的了,这种书就没有什么影响。

青年报:现在很多孩子都早熟,很小的年纪就不像个孩子了。家长则迅速衰老。你觉得应该如何呵护童心?

梅思繁:应该让生活烂漫一点,去旅行一下什么的。我自己是童心满满。但我觉得现在的一些中国家长太功利化了,做什么事都要想得到什么。当然这也是生活所迫。但是这对于呵护童心确实不利。

 记者手记 

孩子有权利完整地了解世界

“我们不分开”系列引进中国,仍然会引起家长“话题过于沉重”的讨论,这就不能不让人想到孩子的权利问题了。孩子如海绵,正处于探索世界、不断汲取养分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有权利完整地了解世界,包括过去人们很避讳的话题,比如离异、死亡和性。

如果家长出于所谓的呵护,而避谈这些话题,那么孩子所看到的世界就是残缺的,或者误将他们所知的作为世界的全部。未来,当他们终将有一天不得不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因为毫无储备,也毫无准备,他们就会惊慌失措,甚至落入后果严重的深渊。

所以在童书中,完全有必要真诚完整地向孩子说明所有问题,而不是挑三拣四,避重就轻。

但是如何向孩子表述这些沉重的问题,是要讲究一点方法的。即便是浪漫的法国人科尼埃尔在创作“我们不分开”系列时,也没有把人画上去,而是通过一群老鼠的生活,来谈论人类的问题。孩子的心智还不成熟,他们的接受度有限,承受力也很欠缺,所以真正的呵护,不是避讳,而是以一种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讲述。这才是对于童书真正应该有的态度。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