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全国顶级手工艺匠人,从上海获得创作灵感
2019-11-29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全中国最优秀的手工艺匠人都来了。2019第五届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今天在世博展览馆揭幕。这个中国第一个以手工艺为主题的博览会,这几年一直在做一个“非遗扶贫”项目。很多偏远地区的非遗传承人因为这个项目而维持了生存,生活局面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在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时,他们当中的一些代表者说了自己的故事。

  那么甲    银器有销路了,技艺传承就有希望  

藏族银器匠人那么甲虽然是1985年出生的,不过30多岁,却已经是四川省金属工艺银饰锻造传承人了。他从事银器制作已经18年,师父一共收了两个徒弟,他还有一个师弟。他们是藏族银器技艺的第十三代传人。

师父制作的都是传统的藏族银器,虽然技艺精良,但是也只有当地的一些藏族家庭会买,所以销量不高,在生存都存在问题的时候,技艺的传承也就遇到了困难,很多青年人都觉得做银器没饭吃。

那么甲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生活的曙光出现在他参加了在上海大学举行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是师父让他从四川阿坝州的故乡赶到遥远的上海。在上海,那么甲生活了一个月,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专业老师来和他们一起讨论传统的手工艺如何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那么甲拿出一个银质项链给记者看。这项链配件上的纹饰就是经过老师改良过的,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同时配件的背面也罕见地使用了镂空技法,这些都是创新。在上海学习了新技法之后的那么甲开始了他的创新,师父虽然仍然做着传统的银器,但对那么甲的创新很支持。

而经过改良之后的藏族银器很受欢迎,人们都争相购买收藏。生存问题解决了,很多年轻人也都来学银器制作。那么甲现在也收了一些弟子。他说,银器有销路了,技艺传承就有希望。

  巴义尔    想让世界了解皮雕艺术  

生于1986年的蒙古族唐卡皮雕传承人巴义尔学艺也有10年了。他的皮雕技艺十分繁琐,需要在很厚的牛皮上雕出图案来,而且不能镂空,所以雕刻的深度必须恰到好处。图案雕好之后还要进行染色。一幅不大的皮雕佛像,他需要制作40多天。

但是其实皮雕的流传范围十分有限,在巴义尔的家乡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他的皮雕作品一个月也就只有一两件的销量。和那么甲一样,巴义尔的转变也发生在他来上海参加了全国非遗传承人培训班之后。在班上,老师建议巴义尔,皮雕可以减少染色,素雅之美是当代人审美的潮流,同时也要注意作品的布局。

巴义尔在现场向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展示了他的一副创新之作。那上面雕的是一个马头,他说如果按照传统的技法,这马头一定是放在作品的正中,不过现在老师让他马头放在左下角,右上角上也放一枚类似于印章的皮雕饰物。这样左右上下呼应,就更具现代的美感。

巴义尔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他很渴望让上海、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都了解他们的皮雕艺术,而现在他看到了希望。

  马毅    把贵州藤编推向了进博会  

贵州藤编技艺传承人马毅是1960年代生人,与藤编打交道却已经有40多年了。他出生于藤编世家,技艺都是从爷爷和父亲那里学来的。马毅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他所在的贵州遵义出产一种藤条,这种藤条异常坚韧。三国时有一种藤甲兵,手持藤编的盾牌,那是刀枪不入,这种盾牌就出产于贵州遵义。

到上海来参加全国非遗传承人培训班的时候,马毅还专门带了一副亲手编织的藤甲送给上海大学,这是他的骄傲所在。不过藤甲现在是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了,藤编技艺要传承发展还是要融入当下社会。这些年,马毅一直在做这方面的探索。他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遵义是红色革命之地,很多来旅游的人都想带一些和革命有关的纪念品回家,他就用藤条编织了手榴弹来销售,而这也可以作为学校的教具。

当然,最重要的灵感还是来自于上海。在老师的启发下,马毅与上海凤凰牌自行车合作,为自行车度身定制了前车篮和书报架。这件产品在不久前的第二届进博会上亮相,立刻引起广泛关注。马毅说,现在这套藤编的订购量已经超过了100件。而也就是通过这些创新的传统手工艺,更多的人了解了贵州藤编,了解了贵州的文化。

  韦厚珍    布依族蜡染也可以很时尚  

韦厚珍是贵州六盘水市的布依族蜡染、刺绣织绣技艺传承人。她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她11岁时就和妈妈学做刺绣了。布依族的女孩子都心灵手巧,而且有为女儿缝制嫁衣的传统。她的外婆给妈妈缝制嫁衣,她也会给她的女儿缝制嫁衣。

布依族的蜡染有很悠久的历史,用蜡在土布上染色,纹饰十分细腻优雅。韦厚珍告诉记者,这要姑娘们静心制作,而且还要带着浓浓的情意,这样的作品才可能成功。不过,要向其他地方推广布依族的蜡染,这是需要想一些办法的,毕竟各地都有蜡染,而布依族的蜡染民族性又十分强烈,可以做为一件工艺品来欣赏,但是真正要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则是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韦厚珍也是在上海大学的全国非遗传承人培训班上获得了灵感,她将蜡染做成了旗袍,上面还放上了一些小配饰,这样就很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韦厚珍告诉记者,现在她的作品很多已经销售到了全国各地,深受人们的喜爱。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