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立体书的诞生
2019-12-08 生活

文/杨力佳 图/受访者提供

回想当时的初心,最希望的就是:让更多人认识立体书并能欣赏立体书的神奇。

有引进就会有原创

每当看到这些精彩绝伦的立体书,在惊叹之余,许多人都会好奇,它们究竟是如何被做出来的?刘杨从事编辑职业已经十余年,中间经历过不同类型编辑角色的转换,也正是在担任原版书编辑期间,接触到大量原版的立体书,为立体书的纸艺、设计和精美所折服,开始喜欢上立体书。正如她所说的那样,立体书在国外是一个成熟的出版品种,而且还根据不同的阅读年龄和特色配合出版不同设计难度的立体书,立体书本身的外延很广,有专门供成人欣赏的艺术类立体书,也有供年纪很小的小读者玩乐的低幼游戏立体书。从国外引进版权、出版简体中文版,在过去的近二十年,这都是出版界的大势所趋。很多国外引进的书也通过大浪淘沙在中国读者的书架上站住了脚跟并成为了阅读经典。有引进,必然就会有原创,只要是市场接受、读者喜爱的书,就会有从借鉴到学习再到原创的过程。从原创绘本开始,现在又轮到了立体书。

“立体书在国内发展的情况根据不同的地区有很大差别:内地(大陆)处于起步阶段,但感兴趣的爱好者基数在不断增长,而且还有像乐乐趣这样的专门从事立体书出版的出版机构做长期经营;台湾、香港和澳门三地,相对来说,香港立体书发展水平较好,但基本都是凤毛麟角类的作者,如刘斯杰,未能形成集团优势;台湾拥有一些民间立体书收藏家,藏品很值得关注。澳门基本是萌芽状态,仅有少量带立体结构的绘本出现。总体来说,整个华人世界的立体书发展,热情高涨但渠道匮乏,处于一个较长的爬坡期。”刘杨介绍道。从2015年开始,她结合之前做绘本所积累的插画师资源,开始在小范围内集合立体书爱好者,相继以北京立体书联盟、立体书联盟的民间爱好者组织形式,做了各种形式的立体书展、立体书手工坊等推广活动,也在立体书联盟担任运营人和编辑的角色,经手了立体书所有商业设计、手工坊作品的编辑工作。

立体工艺不是越难越好

刘杨说,立体书的故事选择和做其他选题并无二致,论证选题的过程都是必须的,但需要在平面的基础上加上立体化的这个环节。也就是说,一本立体书,精彩程度和最终的市场影响,还是和它本身的图书质量相关,故事精彩与否、插画风格是否高级、故事和插画是否能完美配合,都是关键性因素——立体工艺不是越难越好,只有和图书内容相得益彰的立体工艺和立体设计,才能为一本书的视觉真正添彩,才能让这本立体书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在故事论证、确认插画风格等非立体书的常规流程完成之后,到了立体纸艺实验阶段,插画师和纸艺师的配合是制作立体书的关键,要经过反复的沟通、试做,从白色纸模型到彩色纸模型,大到竖立在每页中间的繁复的立体结构,小到翻翻页,都需要纸艺师和插画师一一解决。两人角色是互补的,如果插画师不了解一点立体工艺而参与一本立体书的制作,就需要编辑和纸艺师付出巨大的沟通成本,而这正是广大的插画师群体无法真正参与到立体书制作和出版中来的一个根本原因。目前国内能有完整立体书制作流程经验的纸艺师为数很少,要么是曾经拥有印厂制作经验的工程师转化而来,要么则是拥有丰富的纸艺设计和手工制作经验的艺术家、插画师转化而来。要让读者和作者实现从平面思维到立体思维的转化,是长路漫漫的过程,但联盟也通过各种分享和讲座,尝试在高校进行立体思维养成类的训练。前期结构论证完成之后,还需要有交付印厂批量化生产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拥有立体书生产线的印厂会配有相应的印艺经理和印前工程师来配合纸艺师、插画师解决批量化的生产。

这一切的因素,会让立体书出版和生产的周期非常长,比一般绘本的生产要长很多。

Qa 生活周刊×刘杨

Q:目前,中国立体书粉丝多吗?

A:在过去的二十年,国内的读者很幸福,可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欣赏到国外近百年的优秀童书。立体书因为实现了从平面到立体的视觉效果转化,很多时候都能脱颖而出,让读者眼前一亮。但限于价格,大家对立体书也会出现虽不能得、心向往之的情况。

Q:作为立体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纸艺师,在国内是不是还处于比较稀缺的状态?

A:纸艺师确实稀缺,这个是需要通过不懈的推广活动,如手工坊,如邀请更多的插画师参与立体书创作等来解决。一蹴而就只是幻梦。但同样也要在实际推广中注意不能片面强调立体工艺制作重要性的倾向,因为立体书是艺术品,只强调工艺,会降低插画师的参与度,而缺少了审美的图书,一定不会走得很长远。其实目前国内与国外的立体书主要差距不体现在工艺上,而是整体的图书设计效果,整体的立体工艺和图文的结合度。一言以蔽之,就是缺乏整体的立体书设计,这个角色并非纸艺师或者图书设计师单一来完成,往往是一个团队努力的结果。

Q:听说你正要出版一本新的立体书?

A:是的,我作为文字作者和插画师、纸艺师合作了一本《福至恭王府》,结合了立体纸艺、古典园林、传统福文化,将在明年上半年推出。同时,我也会作为编辑,集合更多的纸艺师,尝试更多、更有效的推广活动。

Q:你对立体书的发展愿景是?

A:我期待有更多好的原创立体书出现,但可以从小而美的立体卡片、立体文创开始。

立体书结构的复杂、观看过程的趣味,也都是我喜欢制作立体书的原因。通过这样复杂多元的作品制作,横向地涉猎更多复合型艺术家的观念和思维。希望我以此出发,把一个匠人的角色做到极致。

戴镣铐跳舞

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毕业后,黎润航前往伦敦艺术大学坎伯维尔学院插画系继续深造。《双城记》是他在伦艺读研时的毕业创作,是一本几乎全手工制作的立体书。“取名为双城记,是因为其内容来源于我在伦敦和北京的学习生活经历,以及在两地所发现的文化印记。用外来文化者的身份看待这两个城市,其实很有意思。凑巧的是,在国外两年课程的第二个月,我们就要拟定毕业创作的主题,所以我便顺水推舟地决定了这个题材。”

黎润航当时的专业是插画,如果说以此来做一组作品或者一个绘本,当然没有问题,但似乎又流于俗套。想到这,他就打算去市里的书店,看看国外当下的绘本找找灵感。而这个想法,让他遇到了《爱丽丝梦游仙境》——美国立体书大神罗伯特·萨布塔的代表作。“在童书绘本区域看见这么厚的书,还在奇怪,一打开,居然如此绚烂!后来经过了解,才发现立体书在国外绘本业里早已是一个成熟的分支,在国内也开始兴起。可能是生来喜欢手工制作和各种材料,文化对比和立体纸艺的结合就这样横空出世了。”回忆起与立体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黎润航的眼里依旧闪烁着光芒。对于初学者来说,两年的时间里要做出相对成熟的立体纸艺作品还是相当困难的:“之前以为只有一百八十度打开的结构才算得上是立体书的根本,而其实即便是一个简单、单一的立体结构就包含了许多计算和测量。加上之后在结构成立的基础上配画,其中的限制和挑战犹如戴着手铐脚镣跳舞。更好玩的是,那时候我还想,用本科所学为研究生作品加成一番,薪火传承,岂不美哉?所以,这才让《双城记》有了一个古怪的双封面——半手工制作的中式线装封面和全手工制作的欧式木雕封面。林林总总的制作挑战,真让人欲罢不能。”

做而优则教

黎润航回国后就在深圳的一所学院任职,同时也从事留学艺术作品集指导行业,和艺术圈的朋友们不时开展些小活动。后来,组建了艺术团体,也因此把立体书的教学元素融入了其中的一些公开活动中。

“立体书制作工作室的概念其实是今年才真正有的,虽然谈不上招生,但还是有很大部分的爱好者参与进来。其中相对较多的是儿童,各个年龄层都有。比如即将要留学国外高校的艺术生,除了有申请本科的以外,很大部分都是准备读研的学生,也有本身就有兴趣将立体书作为作品形式的其他手艺人。立体书往往能被纳入书籍装帧、设计构成和艺术装置等领域,所以选择学习它的成年群体还是很多的。”黎润航介绍道,“立体书在国内最多出现在童书出版行业,而相比起其他类型的童书,它的从业者是很少的。但对于这个行业的发展来说,我认为现在的数量相对合理健康。追溯其他类型行业,但凡在国内环境属于新兴蓝海的,免不了在短时间内会产生激烈的竞争,无论是技术、商业,还是学术资源,很多人扎堆其中都只为了抢占先机,可结果往往形成了恶性争夺,破坏行业生态。”

虽然圈内的业者不多,但也分布在不同的行业模块里。有不少纯学术组织在全国各地不定期举行教学活动,也有相对成熟的出版组织和机构举办的区域性项目,还有更纯粹的个人,在网络等平台上从事着立体书的多元传播。继《双城记》之后,黎润航也陆续在制作别的作品,除此之外,他还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过鉴赏普及文章。近期,他还参加了立体书手作人的作品推广和展示活动:“现在是以立体单页为主的作品,总体来说都是以纯手工制作为主,意在更多地挖掘立体书在手作领域的知识体系建立、材料广度和制作可能。当然,我们也在计划更丰富的项目产出,比如量产书籍、作品和周边等。”

Qa 生活周刊×黎润航

Q:你最欣赏的立体书工艺大师是?

A:第一反应是美国的马修·瑞恩哈特。其实国内外每个立体书设计师都各有特点,喜欢繁复炫丽结构的人也许会因此选择他,而很多人也认为获三届梅根多夫奖的罗伯特·萨布塔实至名归。但我欣赏瑞恩哈特的,是他那份在我眼中最热衷于表达孩子们对玩物痴迷的执着,让我感受到他也有一颗赤诚的童心。通过变幻莫测的立体结构,瑞恩哈特在观众面前展示的不仅仅是高超的技艺,也是技艺背后倾注的对事物的喜爱。这一点,让他和他的作品永远都那么地抓人眼球,沁人心扉。

Q:你未来对自己在立体书方面的发展愿景是?

A:首先还是希望将工作室的核心竞争力做得更好,无论是教学还是作品上,都需要更迭出更好的成果。其次就是和身边的学术组织继续保持交流沟通,希望能在国内的立体书圈子里贡献更多的力量。我们联盟已经在网络平台上输出了不少这方面的资源了,未来还将把立体书的传播做到线上与线下结合,涉及实体书籍、项目和活动等。总体来说,就是希望把这一片土壤培养得更丰富多彩吧。

Q:对于有志入这行的年轻人,你有何建议吗?

A:同样作为年轻人,我认为首先是真心喜欢。立体书的制作在我看来是非常检验作者对它的坚持的,没有那份执着,做不好立体书。它牵涉到绘画、设计、一定的数学和几何知识,而且在过程中你需要反复试错、调整。我曾有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抱怨过制作立体书的麻烦,但每次我都幸灾乐祸——对,就是这么麻烦,但人们不会为简单易做的东西惊叹。有这份喜爱和热忱,其他素质都可以慢慢形成。

据我所知现在还没有院校成立系统性的立体书专业,但已经有部分高校的书籍装帧和设计专业等开设了相关的短期课程,也有像中央美院这样与我们联盟达成了长期合作关系,在院校内做培训宣讲以及技术支持,总体来说,借助的都是院校外的资源和力量,而这部分资源又是立体书圈内人群自己积累的。


文/杨力佳 图/受访者提供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