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高原上美丽的心跳
2019-12-08 生活

文/冷梅 图/受访者提供

十年的记忆,收获的成长,值得被记录。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一颗扎根藏区的灵魂,足以涅槃重生,经历崭新的一页。而回望,是为了披荆斩棘,更加坚定地前行。

收集遗失的美好

寻觅天籁,关于玉树民歌的寻歌之旅,始于十年前。在人迹罕至的高原深处,呼呼的风啸声,粗重的喘息声,每走一步都要付出比平原上多几倍的努力。忽然,远处传来一阵山歌,霎时,世界生动了,生命轻盈了起来。

有时,王婉也很好奇,究竟是什么,让生活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这个民族拥有如此的力量?“在经文的诵读之中,在风马的回旋之间,藏人祈福自然对世间所有生灵的佑护;他们舞动衣袖,踏出粗犷的舞步,用悠扬欢快的歌声感谢自然赋予他们的生命,活着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奇迹。”于是,她萌生了用孩子们的声音来收集玉树民歌的念头。“我们要记录下来他们的歌声,带出高原,与外面的人们一起分享来自生命本真的喜悦。”

那是个贫穷远超过我们想象的地域,真的是家徒四壁,孩子们穿的羊皮袄一半铺在地上,一半披在身上睡觉。虽然气候条件恶劣,终年只有三个季节,高海拔地区7月底都会下雪,他们以游牧为生,两三个月就要搬一次牧场,非常辛苦,小孩子到了六七岁就要到山里放牛放羊。她的一个朋友说,跑过中国很多地方。到了玉树,你会很讶异,这些小孩子很快乐,他们眼睛明亮,脸上一直挂着笑容。而他们的歌舞充满了力量,让人能感受到一种生命力。“当你看到他们在草原上跳舞,有时你会下意识地后退一步,他们身上有一种很强烈的气场,会带动你。”

2010年,由当地孩子演唱的第一张《青海高原上的原声》CD诞生了。即使在玉树地震当年,王婉他们仍旧没有放弃录制,陆陆续续出了四张专辑,孩子也换了几茬。地震后,录音棚搬进了板房,麦克风被压断了,伙伴们用哈达把它绑好,拿来继续使用。孩子们个头很小,他们站在椅子上,才能够得着麦克风。录音条件特别艰苦,录音棚里时而断电,只能趁有电时赶紧录制,经常会录到一半又停电了。无奈下,只能从头再来。板房里不能生火,冷得很,孩子们裹着被子全力配合。

用艺术打开藏区孩子的世界

王婉说,“风马”的意思是,让风送出祝福,祈求和平与吉祥。其使命和愿景是将青海玉树三江源地区的藏族民间音乐、舞蹈文化及故事传向世界;培育出能够传承其民间艺术的人才;用现代艺术语言诠释并呈现出藏族民间艺术的魅力与价值。风马也承载着一种社会责任以及对在地文化的尊重。

从2009年在玉树当地举办的第一次儿童唱歌比赛,到音乐剧《多杰》每两年来上海演出,再到主题音乐会《糌粑赞吧》还能前往上海艺术殿堂东方艺术中心演出。藏区的孩子们走出大山,来到上海,接受艺术人文的熏陶,打开了全新的世界观。音乐、戏剧、纪录片和绘画,成为风马儿童剧团艺术教育计划的重要载体,孩子一茬一茬长大,有的已经读了大学,读了研究生,学习绘画和音乐等艺术教育,同时决定毕了业要回到玉树,反哺当地的艺术教育。

风马儿童剧团,这是第一家在藏区注册的儿童艺术剧团。转眼已走过十年,近日剧团创始人王婉在上海攒了一个风马十年影像展,取名《时间深处》。展览不大,来的几乎也都是见证这十年轨迹的亲朋好友。

展览汇集了18幅藏族儿童的手绘、6幅藏族青年画家的油画、20张记录玉树地震前后学校环境和孩子们生活变化的宝贵影像资料,与其说是呈现给世人,不如说是王婉对自己带领风马儿童剧团走过十年的一次回顾。

时间深处,亦有岁月赋予生活的丰满经历,有已经长大成才的藏区孩子的笑脸,有萦绕在心头的来自海拔4000米之上的天籁之音。

时间深处,是一次成长的回望。王婉说:“我一直觉得时间是有厚度的,也许你经历的每一件小事看起来如此平凡,非常不起眼,但是随着时间的积累,慢慢地就变成一颗小小的种子,不断浇水灌溉,突然有一天长成了一棵小树。时间的轨迹,人为推动不了,你只有顺应时间的脉络,随着它慢慢向前。”

2019年,风马与音乐家杜韵及上海音乐学院联合推出音乐人才培育计划,借由藏族孩童的声音将音乐文化传向世界。孩子代表着未来,是文化的传承者。民族往往才是世界的出口,也是最终的归途。王婉希望透过优秀艺术家的加入,能将多年来收集整理出的民间故事、音乐,以及舞蹈发挥出其价值,挖掘、创作出可以走向世界的作品,让这宝贵的“文化财富”得以绵延下去。

如今回看,促使王婉坚持下来的原因就是分享藏族文化里被都市人遗失的美好。“我们在社会上获得了太多资源,可能对我们来说,统统认为理所当然,我到了玉树当地才顿悟,其实维持你生命进程的所需只要那么一点点就好,我们现在常常忘了感激,但是在这群藏族孩子身上,这些精神一直都在。”

Qa 生活周刊×王婉

Q:十年说短不短,你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却多年扎根青海玉树,是什么样的精神动力让你坚持到现在?

A:我和玉树这片土地,拥有神奇的缘分。以前,当地人在玉树看到我,总是会问我:“你什么时候回上海?”而现在,他们总是问我:“你什么时候回青海,什么时候回家?”我的“家”变成了青海。时间的安排上,上海和青海,每年也几乎是一半一半。儿童剧团的名字里,也埋着我的梦想,当我行走在青藏高原,经过垭口时,总能看到皮肤黝黑身形健壮的藏人,从怀中掏出风马,腾空跃起,将风马撒向空中,“索索索”的祈福声直冲云霄。藏人们吟诵的经文不是光为自己而念,而是要为众生而念,风马里藏着藏人们一种向上的力量。

Q:你为什么会用艺术来撬动当地文化?

A:玉树这块儿土地特别神秘,它海拔很高,身处青藏高原的腹地,位于青海、西藏、四川的接壤之处。这个地方虽然物质贫乏,却土地辽阔,滋养了一群精神富足的当地百姓。他们天生能歌善舞,练就了一副好嗓子。他们聚在一起表达快乐,就用舞蹈。歌舞文化是藏在他们血液中的基因。他们的审美观浑然天成,充满了艳丽的色彩和烂漫的想象力。他们对色彩的灵气、敏感度非常大胆,又极其细腻。他们没有受过专业美术教育的束缚,反而拥有了一颗更加奔放的灵魂,而这一切都是宝藏。

Q:你还会继续带领当地孩子创作剧场作品吗?

A:是的,这是风马儿童剧团的主线。明年3月,我们开始进入创作,新作品拟定的名字是《摇动的山》,会和普利策音乐奖首位华人女性作曲家杜韵进行合作。依然由玉树当地的孩子们来表演。我希望借由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让他们知道学习的意义、学习的动力在哪里。通过艺术教育,让他们的人生能拥有更多样的选择。我也希望为玉树当地的文化、当地的声音、当地的故事能够保留一些东西,记录下一些东西。

Q:这十年,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A:是玉树的孩子们,他们长大了,上大学了,接受了很好的教育,从此世界观、人生观也发生了改变。能够作为小小的一分子,推动知识改变命运,艺术改变命运,对我来说,就是目前最大的满足。有时,我一直在反思,如何去做一些生命里很有意义的事情,值得付诸一辈子去做的事情。

Q:玉树,对你的人生想法有改变吗?

A:收集藏区天籁之音和藏区故事、文化遗产的工作还在持续。我觉得这个过程,已经停不下来了。缘分到这了,就要继续往前走。如果没有玉树,我很难想象现在的我什么模样。早年,我就跟先生在上海开了一家公司,如果不是玉树,没有风马儿童剧团,我的人生完全是另外一种生活轨迹。我父亲是一个画家,从小家里就有艺术氛围,然而我自己却是一个理科生,似乎是玉树以及当地的文化,激发了我某些方面的潜能。世界是由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构成了多元而繁华的文化,不论哪种文化属性,如果能够用更加包容、更加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你就会发现世界大不同。城市钢筋水泥的丛林已经让我们感受不到天地之间的呼吸,听不到大地的心跳。我一直有个愿望,期望让大城市的人们有机会一窥人类灵魂深处能与天地合一的呼吸,听见大地坚实有力的心跳。

 - 链接 - 

让濒临失传的白龙卓舞活下去

白龙卓舞是白龙中心寄校所在白龙沟的特有卓舞,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老艺人的陆续过世,目前白龙卓舞从原初的108段歌舞慢慢遗失,到现在仅仅保留了30多段,才哇老师是唯一的传承人。王婉团队聘请老艺人到学校教授学生白龙卓舞,旨在将这一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在这项非遗培训中,每年将培养25名男孩学习白龙卓舞。

他们还在偏乡寻找讲述故事的老人,以视频、音频的方式收集民间故事,并将其整理成藏文和汉文,保存逐渐消失的民间文化,持续每年收录10个玉树民间故事。


文/冷梅 图/受访者提供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