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的时光也可以温柔以待
文/停云
本期主题:单身
初到大城市的你,是不是也曾一个人迷失在大街上?一个人去大公司,紧张地等着面试;一个人等着深夜回家的最后一班车;就连过节也是一个人过。小时候的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人陪。但长大之后才发现,其实孤独才是生活的常态呀。可是生活还是要继续,打起精神来,继续面对这个世界。
其实,单身不是病,独处的时光也可以温柔治愈。希望单身的人们,一个人也能活得漂亮。把自己的身心安放好的时候,美好的事情自然会到来,脱单或者不脱单,学会享受当下生活的每一秒,享受生活的每个瞬间。
《孤独是一朵莲花》
作者:郁达夫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2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本书收录了郁达夫《故都的秋》《钓台的春昼》《一个人在途上》《孤独者》等七十六篇传世之作。其中《银灰色的死》讲述了一个单身青年,因为得不到爱而孤独,最终失望而憔悴地死在异国的道途中。由于当地人不知他的姓名和地址,将他“代付火葬”了。他从此灰飞烟灭,无人知晓他死前对爱的期待和向往。郁达夫无动于衷地悠悠叙述,消释了所有激烈的感情,只留下月光笼罩之下整个世界的宁静,然而这宁静却无法遮掩深邃的悲恸。
郁达夫的很多作品基调都是孤独灰暗的,就像《银灰色的死》的题目,透着一种孤冷,他字里行间散发出的这种孤冷意味让读者倍感压抑,然而在孤独痛楚的同时,也激发出读者同等剂量的勇气去抵消迎面逼来的寒冷。孤独是人生的常态,独处激发成长,当你感到孤独迷茫时,那是心灵在成长。
《如何独处》
作者:[美]乔纳森·弗兰岑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5-8
个体在面对群体时难以解开的谜题:
我想要独处,但不要太孤单。
我想和别人一样,又与众不同。
本书收录了弗兰岑十四篇内容充实、见解独到的诚意之作,意在探讨在喧闹嘈杂、五光十色的世界里,如何平静温暖地独处。
其中,在《何必烦恼》中,弗兰岑引用了人类学语言学家雪莉·布莱斯的观点,将阅读分为两类:习惯塑造型和社交孤立型。“习惯塑造型”指由于父母和朋友在幼时的影响而养成的阅读习惯;“社交孤立型”则是因为感觉自己与身边的人不同,渴望在阅读中得到更多特殊的交流,从而养成的阅读习惯。
在电影、电视、网络兴起的现代,“习惯塑造型”读者日益减少,“社交孤立型”读者成为中坚分子。阅读严肃文学本身,即是缘于孤独的一项行动,且不可避免会加深对社会的疏离感,进而换得一份洞悉我们游弋在深渊边缘的清醒。弗兰岑表示:“阅读教会我的第一堂课,就是如何独处。”
《单身社会》
作者:[美]艾里克·克里南伯格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8
自由的本质特征是每个人生而俱来的特殊性与不可复制性,
这恰恰是生命赋予我们的既有特征,
遵循着内心与自然的规律,
我们就能找到自由。
这是作者克里南伯格针对三百多名不同年龄和阶层的男女所做的深度访谈,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独居人士的喜悦与痛苦。这些独居人士面临着各种挑战和机遇:年轻的专业人士,支付高额的公寓租金,以换取自由和隐私;三四十岁的单身人士,不愿为了不尽如人意的伴侣而牺牲自己的事业或生活方式;离婚人士,不再信任婚姻是幸福与稳定的基础;以及那些宁愿独居也不愿与朋友或者孩子共同居住的老年人。
尽管传统思想一直告诫我们,独自生活将导致孤独和与世隔绝的孤立,克里南伯格却向我们揭示了绝大多数独居人士正热忱地投身社会与社交生活中,他们热衷于外出就餐、锻炼身体、参与艺术及音乐课程、公众活动、演讲以及公益活动。
《一个人的好天气》
作者:[日]青山七惠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3
我感觉自己已经不会再那样热烈地去爱了。
不过,努力的话,感觉还是可以很接近那种感情。
作者青山七惠讲述了现代日本一些年轻人的状态:他们不愿投入全职工作而四处打零工,由于打零工的收入不稳,结婚生子的可能性变小,就这样成为一个自由的单身者。然而单身的日子并不美满,会有突如其来莫名其妙的冷漠感与厌倦感;面对自己的缺失和别人的饱满而产生的小小刻薄;在阳光明媚的春日却不知该走向哪里……
这是属于一些人的哀愁、迷茫和百无聊赖,处于其中的人不想长大,不愿担负责任,无法独立,害怕走出去看看这个世界,但是又不知道这种恐惧从何而来。面对这群年轻人,作者青山七惠说:“我想告诉他们,只要你肯迈出第一步,自然会有出路。”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帮助他们“迈出第一步”。
《单身女性的时代》
作者:[美]丽贝卡·特雷斯特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5
我这么努力地保护我的私人空间、
作息时间和独处的自由,
也是一种防御手段,
为了不让自己发展不是真正想要的关系。
作者特雷斯特从近百个原始访谈中选取了约三十位女性的故事。当中有叱咤职场的女强人、打两份零工的单亲妈妈、敢爱敢恨的女大学生……她们的肤色、族裔多样,生活环境与教育背景不尽相同,但她们都在为“单身女性”这一身份证明。
“是否嫁得好”仍旧是大众衡量女性价值的标尺。单身女性容易被贴上“缺乏魅力、性格不好”的标签,哪怕事业再成功,如果没有配偶也会被很多人看作是失败可怜的。
而特雷斯特认为女性的命运不再是简单的“二选一”(不结婚就养猫),而是有更多的选项、更出彩的人生。“婚姻状态不应该是判定女性身份的标志”,女性有其自身的价值体现形式,单身女性并不是处于顾影自怜的状态。但特雷斯特也不是倡导单身,而是提倡给予女性更充足的思考选择空间,一个在思想上自主、经济上独立的女性,会懂得自信地展现自我,勇敢地追求爱情,依靠着自己的智慧给予自己安全感和幸福感。
文/停云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