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这个展览种菖蒲,种出传统文脉的当代演绎
2019-12-08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传统文脉当代演绎系列展”的首展“有美一人”今天在上海视觉艺术中心开幕。如此宏大的展览,竟是以最近很流行的菖蒲这一涧边小草切入,着实出人意料。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了解到,此次展览就是以菖蒲为切口,来探讨当代艺术的精神实质。

最近一段时间,在上海的文人雅士之中很流行种菖蒲。据悉,种菖蒲之风始于宋代。“传统文脉当代演绎系列展”策展人林明杰告诉记者,宋代文人种菖蒲是极有勇气的。因为在菖蒲之前,文人玩的大多是兰花、梅花这样的雅物,即便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那种的也是一朵花,种菖蒲这样的小草是从来没有过。但是后来宋人种菖蒲,种得最好的是苏东坡。随着时代变迁,菖蒲也从一棵不起眼的小草,变成了文人雅物之一。

所以在林明杰看来,菖蒲在中国文化史上绝对不是一棵小草那么简单,它其实代表了中国文人就传统文化进行突破和创新的努力,而这也是当代艺术精神的实质。文人种了1000多年的菖蒲,现在菖蒲也已经成为传统的一部分,如果发扬当年苏东坡种菖蒲的勇气,在今天种菖蒲种出一种当代性,这是值得思索的。

记者在现场看到,受邀艺术家以菖蒲为载体,来阐述他们对于当代艺术精神内核的理解。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张雷平这次做了一个菖蒲的装置。她告诉记者,她曾去西南的一处梯田采风,那里的人文风物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她这次用泥巴做了很小的梯田雕塑,又在这“田”里种下很小的菖蒲,取名“误种——误将菖蒲当粮种”。

而在另一件名为“听草”的作品里,张雷平又在自己少女时代搜集于海边的各种海螺里种上菖蒲。她说,海螺是海洋文化的象征,菖蒲是山野文化的象征,这么融为一体,也就意味着两种文化的对话:“听惯了大海的涛声,再来感受一下涧边小草的呼吸吧。”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何曦这次带来的装置作品“僵持”也很有意思。他种了一盆菖蒲,然后就任由其生长,用摄像机将此过程拍了3个月。万没想到,这菖蒲的生命极为顽强,虽然不管不顾,但依然生机盎然,因此僵持之后便是“突破”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