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公安眼中的地铁春运:每个执勤民警要负责三个地铁站,限流都靠人工
2019-12-1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在上海的民间收藏界,张建平收藏的地铁卡是出名的,其地铁卡数量之多,品种之丰富,让人叹为观止。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地铁警察,可谓见证了上海地铁发展至今的全部20多年历史。同时,他也将对上海地铁的那份热爱,融入到自己的收藏中。这次张建平参加海上年俗展的展品征集,他对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说,自己最难忘的,还是人潮汹涌的地铁春运。

上海交通/图

 地铁春运曾经险象环生,但都能化险为夷 

张建平是1992年调到上海公安局地铁分局的。当时上海地铁公司刚刚成立,地铁一号线还没有通车。市局为了保障地铁安全而成立这个地铁分局。老张清楚地记得,一号线是1993年试运行,到1995年7月才正式运营的,所以真正的上海地铁春运始于1996年的春节。

老张说,地铁一号线太受欢迎了,不仅连接了上海火车站和上海南站,而且还会经过人民广场、徐家汇、淮海路这样的地标,过去去这些地方,人们坐公交车都要坐到屁股疼,可是现在十几分钟,几十分钟就到。如此方便的结果就是地铁春运爆棚了。其实早在1996年春节之前,一号线已经创下了每天运送乘客100万人次的纪录,当时北京所有的地铁乘客加在一起都没这么多。当春运来临的时候,老张面对的是汹涌的让人喘不过气来的人潮。

当时地铁站人多到什么程度?老张说,因为当时地铁站还没有装防护门,所以每天都有乘客被挤下站台,掉落的包裹、雨伞、BP机、“大哥大”更是不计其数。而地铁民警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看到有人掉下站台,立刻通知前方车站停止发车,等把人拉上来之后再走。

“实在太拥挤了,我们警察有时也会被挤下站台。那个时候的地铁春运真的是险象环生,但我们每次都能够化险为夷,从来没发生过人身安全事故。”老张对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说道。

网络/图

 春运时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推乘客进地铁 

上海公安局地铁分局刚成立的时候只有89人,除了会配备一些安保人员进行现场秩序维护外,每一个执勤民警要负责三个地铁站,他们不断在站台之间巡视,工作繁重程度可想而知。张建平平时是在分局办公室做指挥工作的,但到了地铁春运期间,他也会到第一线支援。

老张支援的都是像人民广场站、上海火车站、徐家汇站这样的大站。春运期间,这些大站人潮汹涌,他常常都被挤得喘不过气来。当时地铁站也限流,但没有像现在诸如蛇形通道这样的限流设施,所有的限流和维持秩序都靠人工。张建平在春运时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推乘客进地铁。由于太拥挤了,地铁门往往没法自动关闭,只能靠人来推。张建平说,一天执勤下来,往往是大汗淋漓,浑身湿透,而且喝一口水都很艰难。

疏导秩序只是地铁警察春运时的一项职责,更重要的维持社会治安。因为春运人多,各种犯罪活动数量也在飙升。张建平说,地铁春运时最多的就是偷窃和性骚扰。为了保障乘客安全,让大家过好年,地铁分局通常会派出两路人马,一路是身着便衣的巡路警察,这些警察专门在地铁车厢里抓扒手和咸猪手。张建平属于穿警服的着装执勤民警,他们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壮威”,对犯罪分子起到一个震慑作用。

 收藏地铁卡就是收藏地铁的历史 

20多年过去了,上海运营和在建的地铁也从当初的一条发展为现在的20多条,各种高科技进入地铁,站台的防护门也装上了,再也没发生过乘客被挤落入铁轨内的事。张建平所在的地铁分局也整合成了上海公安局城市轨道和公交总队。不久前,老张也退休了,告别了地铁春运。

警察是一个十分辛苦的职业,尤其是在春节期间。在到地铁分局之前,他也在静安、长宁和南市等分局工作过,现在回想起来,从警37年,在家过年的日子屈指可数。别人年三十到初三都在放假过年,而这对老张来说,都是正常上班的日子,而且比平时还要忙。现在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但他还是非常怀念过去春运时扯着嗓子维持秩序的时光。

不过好在老张有收藏地铁卡和地铁列车模型的爱好,这些藏品成了他的念想。老张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这些地铁卡也折射出了上海地铁事业的发展。他现在收藏的最早的地铁卡是1993年的试机卡。当时地铁一号线还在准备试运行,这试机卡就是用来做刷卡进站出站试验的,试验要做3个月,以检测各项数据存储是否正常。当时电脑、网络还远没有普及,这试机卡已经是很先进的了。20多年中,地铁卡也发生了多次迭代,最先是满磁卡,后来是磁条卡,再后来就是装有芯片的IC卡了。

老张说,这IC卡最初也只是接触性卡,也就是地铁卡必须放在闸机上刷一下才能进站,可最近已经推出了非接触性的IC智能卡,只要把地铁卡装在包里,离闸机还有一段距离,闸机就能感应到,并作出反应。当然,这也是老张的最新收藏。

听说上海市群艺馆的海上年俗展在征集展品,老张将他的那些宝贝都带来了,希望通过展览与全市人民一起分享,因为这地铁发展的20多年,他们和自己一样也是亲历者。老张说,上海地铁建到什么时候,他就收藏到什么时候,收藏上海地铁卡,也就在收藏上海地铁历史和地铁文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