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邻里关系,留下岁月印记,菜场里的生活美学
2019-12-12 专题

  永年菜场  

既城市也乡野

永年路这条老马路上有一家老菜场,大家称它为“永年菜场”。这家菜场的区位条件较为普通,自出现到现在,一直承担着周边“两万户”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它所服务的主要还是住在附近的居民。因此,这家菜场甚至不需要时髦的设计语言,而是聚焦在菜场里存在的普遍问题,比如:不清洁的购菜环境、没有秩序的菜品摊位分类、昏暗的灯光体系、不清楚的指示系统、残破难以阅读的内外店铺招示、地漏排水等问题。针对性给出解决方案,然后再给一点温度。也因此,永年菜场,只能是一座菜场。

菜场业态的更新绝不应该是走向“鲜生超市”,而应是一种“城市乡野”的存在,让现代城市人接触到“菜”所带来的“自然乡野”。这也成为了串联起谨慎改造的设计主线。“谨慎”一词,也是对民生项目的“敬畏”的态度,即追求“精致的烟火气”,又避免“过度设计”所带来的“不接地气”,使居民们不愿再进去。菜场“生态”是脆弱的,改造要达到微妙的平衡。

具体改造中,菜场外门头店招使用的是过去农村房的常见屋顶建造材料石棉瓦楞板,仿佛有机地阻断了楼上与街道的“乱”。入口壁龛则由鹅卵石、碎石、木桩、松果、麦穗铺成,形成类似地质侧剖图,充满自然气息。对于内店招普遍采用石膏板下挂而显得笨重的问题,设计团队想要营造出轻盈有序的空间和可拆卸替换的招牌。他们选择了“麻布”作为主布面材料,并且依靠支撑架、挂钩和线创造了似“帐篷”、似“船帆”的轻盈感。材质的自身属性和形态表达出一种自然肌理,将“自然乡野”的气质传达给空间,又带有审美地解决了问题。

空间主材质的选定,也是基于成本及后续运营所考量的。自洁,卫生,经济以及菜场规范要求,导致了“白方砖”成为唯一一种业主认可的立面铺装材料。但巧思不减:原本的黑灰缝改变成为橙色缝,地面白色方砖之间也夹杂着橙色方砖。它们共同发挥着“鼓舞人心”的能量,整体空间一下子从黑白色的沉闷,转向“视觉跳动”。而缝隙的细微也不会影响整体空间的洁净与明亮。

动线是菜场设计里极为关键的一环,减少“拐弯抹角”,动线直达,视线清晰是设计原则。此外,根据菜场的使用人群,需要考虑一定的“适老化”设计,如栏杆防护、入口缓坡等,也需要考虑货运动线和垃圾清洁流线等。

  蒙西菜场  

有“人情味”的波浪聊天栏

对蒙西菜场的更新,除了将其作为核心改造对象之外,整体的街道、社区邻里的气质的提升也被囊括进来。因此,在尊重原有建筑红线的基础上,菜场外立面成为了重点改造载体。

菜场不应该是商超这样以“商业坪效”为出发点的商超,而应是市民公共开放空间,属于社区活动空间的一部分。它要平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扩大公共空间,让老百姓有健身娱乐的地方,让城市成为老百姓宜业宜居的乐园。因此,菜场在平衡商业的同时,还要为附近的居民提供一个“宜业宜居的乐园”。而蒙西菜场自身特殊的地缘条件,即将近50米的、由台阶拾级而上进入菜场内部的沿街外立面,正是一个很好的、与过往市民发生关系的场所。

利用这一特殊构造,原本“一”字状的栏杆扶手被改造成了“凹凸凹凸”的波浪曲线,来“模糊”菜场立面与街道之间的边界。而波浪线中的每一条内凹空间,都成为了这条人行道上为市民准备的休息站。

事实上,休息站的设置也非常符合原菜场周边使用人群的习惯,比如原本群聚在人行道两边下棋、围观的大爷们。而相对应地,凸起的空间,则是菜场沿街的商家店铺给菜场客人的小憩之地。

菜场位于蒙自西路这条幽静的马路,与武康路、永嘉路一样,都呈现着上海的宁静与韵味。而漫布法国梧桐的街道,其间散落的别墅群落、里弄,以及那些经历了风雨的竹篱笆围挡,交织成了地道的老上海风情。野竹篱就此成为了本次改造蒙西菜场的主材料。这次的编织纹路以及固定方式,与普通的竖向铺法不同:在产生整体曲面的同时,又产生60度角的视觉交错细部,每根竹节的顿点被自然放大,产生了奇妙的视觉感受。菜场内的招牌同样使用竹篱笆,实现了从外至内的叙事延续。

设计团队更愿意以市民公共开放空间、以“精致的烟火气”来定义这家菜场,是因为怀有这座城市“人情味”的留恋:希望这条菜场与周边发生关系的长廊,能够促使原本买完菜就离开的顾客停留下来,让原本发生在马路边上的“噶三胡”(上海话“闲聊”),安全地回归到长廊上;让原本1分钟的寒暄,变成10分钟的家长里短;让老年人在此交友,减少一点晚年的孤独感;甚至让许多浪漫的情感邂逅产生。

  愚园公共市集  

底楼买菜二楼看展

拎着买好的小菜,捎上刚擦拭得油光锃亮的皮鞋,等着在楼上“创作”明信片的孙女下楼来,吃上一碗热腾腾的馄饨再一起回家……不必畅想,这在社区菜场里就能做到。准确来说,这样的空间属于以菜场为基础引发的综合空间,比如“愚园公共市集”。

市集共有两层。一层正门右侧就是一家“时髦”的社区菜场。整个菜场全都用不同的马赛克巧妙拼接,将菜场区分成不同区域,使空间感与设计感并存。每个菜摊搭建得如尖顶小房子一般,而小房子一角向四周发散开来的拱形金属支架,让并不大的菜场不仅设计感满满,更有了延伸的空间错觉。菜场虽然不算大,但是生活所需要的各类日用品一应俱全。

除了社区菜场,愚园公共市集一层还有“社区食堂”和便民服务类的小店。食堂里有弄堂老面馆、耳光馄饨、山东水饺等特色小吃店,还能吃到上海传统早餐的“四大金刚”:大饼、油条、粢饭、豆浆。此外则是价格亲民的顾爷叔修锁、小赵裁缝铺、小吴鞋匠铺等便民生活店铺等。传统的工作间变身黑白简约的装饰风格,增加了几分洋气。

二楼由LUNA DANCE STUDIO、亦安画廊和粟上海社区美术馆组成,是个社区艺术活动空间。沿阶梯而上,迎来的是粟上海社区美术馆的泼墨长廊,泼墨长廊灵感来源于刘海粟的画作《黄山光明顶》,运用18种模块的形体周期变化,使空间变得灵动。粟上海社区美术馆开幕以来,展出过邀请居民一起参与的“日常说:社区影像展”“致愚园路匠人”等展览内容。居民和过路人,都可以在这里制作一张独一无二的明信片。

当传统菜场已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对菜场的改造也不能只是简单地改善环境,那菜场还可以是什么?此时,原本单一的“买菜”功能被扩展到包括餐饮、休闲娱乐、社区服务等在内的多功能复合业态,诞生出一种新的生活体验,和居民的生活紧密地融为一体:由菜场进一步关联起“市井生活”。

可以说,愚园公共市集代表着一种城市更新理念:在烟火气和精致生活交织的时空内,城市孕育出新的形态——既引领时尚的生活方式,也满足原生态社区的实际需求。城市更新最终是为人服务的。社区首先属于这里的居民,而弄堂空间是他们的公共客厅,应该通过设计保留这种生活方式。相关改造负责人认为,公共市集会让生活变得更方便,却不像传统超市、菜场那般嘈杂,兼顾美观和有趣。柴米油盐里也一样可以追求精致品质,愚园公共市集就兼具了市井气息和生活美学的跨界体验。

青年报记者 周琳琳


青年报记者 周琳琳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