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47万张,他拍的神图“美哭”了很多人
2020-01-12 生活

清光绪粉彩荷花吸杯,湖北省博物馆

文/蔡娴 图/受访者提供

       如果你关注文博圈,或许对动脉影这个名字不会陌生,他是微博上知名的文博类摄影博主,因为屡出“神图”,网友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动大”,还被评价为“博物馆的精选买家秀博主,拥有穿玻璃而过、以意念操控光源的超能力”。

  一路被“美哭”的“刷展”之旅  

在现实生活中,动脉影是一位从事金融工作的普通上班族,与博物馆及文博圈都没有关系,在博物馆拍照片不过是兴趣使然。自认为“什么也不懂”的他,对自己的描述是“一个喜爱博物馆的普通游客”“一个发照片的”,仅此而已。

说起动脉影与博物馆的结缘,还要追溯到他在2012年的一次西安旅游。那是动脉影第一次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他被展柜里来自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唐代珍宝以及色彩鲜艳、表情各异的唐三彩深深折服。动脉影记得,当时沉浸在展览中的自己仿佛穿越到了唐朝,“看尽了长安城的灯火盈门,笙歌迭奏”。

于是他拿起手中的相机,定格了眼中的惊喜;后来,又将照片上传微博,意外得到了众多网友的点评互动。尤其是一张《鸳鸯莲瓣纹金碗》的照片,因其双层莲瓣的形状和雕刻精细的图案,得到了网友的喜爱。“大家对文物珍宝的精湛工艺赞叹不已,对历史的回顾滔滔不绝。”这让动脉影惊觉,原来有那么多人和自己一样,深深爱着文物,爱着中国的历史。

因为这次的触动,动脉影才正式开始了频繁的“刷展”之路,并从一个不求甚解、游览猎奇的普通观众,逐渐发生了转变。“我开始关注博物馆的展览和动态,关注文物的类型、材质、特征……只要外出,不管是哪个城市,哪个国家,我一定会去当地的博物馆参观。”因为工作原因,动脉影经常要出差,这也为他观展提供了便利。每到一个城市,他就会抽出一两天的时间去当地博物馆参观和拍摄。

这两年因为刚刚晋升为“奶爸”,动脉影的“刷展”次数有所减少,但之前他几乎一年要跑四五十次博物馆。对于动脉影来说,从开馆拍到闭馆已经是家常便饭,因为展品太多,来不及看的话,就只能从开馆拍到闭馆,在不知不觉中就看下来了。精美的文物展品总是让动脉影看得入迷,都舍不得把时间“浪费”在吃饭上,“一个展览里面会有很多不同的东西能让你眼前一亮,不断地会给你带来冲击。

清芙蓉石蟠螭耳盖炉,南京博物院馆藏

所以,我觉得看一整天也没有什么,我经常看一整天,中午饭都顾不上吃”。网友常常评论说被动脉影的照片“美哭”,殊不知在现场的动脉影长期处于被实物“美哭”的状态,他经常是一边看展一边感叹:“太美了!太美了!”比如,青州市博物馆馆藏的龙兴寺佛像,洋溢着一抹神秘的“青州的微笑”;徐州市博物馆的玉器拥有精湛的工艺,加上馆内辅以适宜的灯光,在光影之间更显其精美和生动……有太多的展品都给动脉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动脉影最喜欢的是国家博物馆的“丝路孔道”这个甘肃主题的展:“这个展做得特别好。不仅好东西特别多,思路也很清晰。它知道自己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怎么样来串联这些展品,连展品的解说词都做得很好,让人感觉特别用心。”所以,一次没看够,动脉影还去看了第二次,前后逛了大概7个多小时。

据说,动脉影一天最高的拍摄量纪录献给了辽宁省博物馆,那天他共拍了6000多张照片。这种量大且高水平的产出也保证了他的微博基本能每天更新,甚至光凭他的库存就够发上好几年。当然,动脉影也希望能有充足时间优哉游哉地欣赏展品,但绝大部分时间却并不允许他这样做。

南宋半月形玉梳,南京市博物馆藏

  传播文博,用镜头带大家“云观展”  

今年已经是动脉影拍博物馆的第8个年头,这些年他拍遍了200多家博物馆,拍下了47万多张文物照片,让366万粉丝实现了在线云看展。他也渐渐从最初的摄影爱好者,变成了被微博认证的“博物馆摄影师”。参观和拍摄博物馆已然成为了动脉影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为了看《千里江山图》,清晨去故宫排四五小时的长队;为了看北朝石雕佛造像,凌晨起床坐高铁跑去青州市博物馆;曾在20多天的时间里,在美国转机9座城市参观了11座博物馆;也曾在西安冒着40度的高温背着大相机一连三天刷了五个博物馆;还曾为了特别心仪的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珍宝展,先去故宫,再乘飞机去成都连看两遍。”动脉影说,虽然这些经历中会有种种辛酸,但他也乐在其中,并没有觉得这是一件困难到要去“坚持”的事,“我觉得,我每天做这件事情都是很开心的,所以,没有觉得是需要用‘坚持’二字来维系的。”并且,他认为“刷展”回馈给自己的是更深刻广博的心境:“纵然时光荏苒,历史嬗变,卧薪尝胆的勾践剑依然金光闪闪,规模宏大的秦始皇兵马俑依旧栩栩如生。”

北魏泥塑人面像,洛阳博物馆藏

有网友曾在看展时遇到过动脉影,并写下了这样一段描述:“他的专注、执着,使得每一件文物在他手中变得清晰、栩栩如生。拍照之余他会告诉询问的路人一些文物知识,轻声细语且耐心细致。大概优秀的人就是这样吧,谦逊、温和、执着。”

动脉影曾收到一条私信,有一名学生告诉他,自己因为在动脉影微博上看到南京市博物馆的一把宋代玉梳,被其工艺之精美、玉质之莹润吸引,从而开启了他的博物馆之旅,并在大学报考了考古专业。如今,他已是高校考古专业的大学生,并利用课余时间在博物馆做志愿者,为观众讲解文物知识。“他在私信中感谢我,感谢我为他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博物馆大门,带他走进了这个非常热爱并愿意奋斗终身的事业。看完后,我深深感动又惭愧不已,没想到自己微小的举动竟影响到别人的职业选择,这件小事更坚定了我为传播文博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在‘刷展’路上更加专注专业。”

  Qa 生活周刊×动脉影  

Q:在网上最有热度的摄影作品和你自己偏爱的摄影作品一样吗?有没有你自己比较满意但关注度相对不太高的“遗珠”? 

A:网上最有热度的几张照片,我还真觉得一般。最热的是南京博物院馆藏的芙蓉石蟠螭耳盖炉,转发4万多,点赞12万多,我在发之前根本就没有想到会这么受欢迎。我自己比较喜欢的是,国家博物馆的窑变釉石榴尊,因为这件展品周围密集地放了好多件展品,所以拍摄的时候很难避开。当时,我有意识地等了十来分钟的样子,终于等来了一个穿黑衣服的人,他挡在玻璃后面时,我就立马拍了下来。所以才有了那张照片,窑变釉石榴尊的后面是纯黑的背景。虽然,它的转发量没有很高,但我自己特别喜欢这张照片,还把这张照片裱了框。因为它是在我有自己想法的情况下拍出来的。

Q:很多人都觉得你的摄影作品很有感染力,你是怎么把控的? 

A:对于照片的感染力,我实际上没有刻意为之。我在拍的时候没有刻意想去达成某种样子。所以,就凭自己的喜好来拍摄,我觉得值得拍的我就会去拍。没有刻意地去提供给人某种感染力。文物都是独一无二的,经常会给我带来惊喜,我只是很忠实地把器物的各个方面和细节呈现给大家。

Q:很多博物馆和展品你都反复刷过很多次了,拍过的东西你还能再拍出新意吗? 

A:拍过的东西,我还会继续再拍的。比方说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中国”,我就拍了很多次,经常会这样。包括之前提到的窑变釉石榴尊,我也不是第一次去就拍出来那张照片的,起码已经在“古代中国”逛了四五次的时候,才拍出来的。

Q:哪家博物馆是你拍过最多的,哪家博物馆又是你最喜欢的? 

A:我觉得故宫博物院应该是拍得最多的。我最喜欢的应该是上海博物馆和首都博物馆。我觉得,这两家博物馆不仅藏品多,而且质量都很高。连临时展览都做得很好很用心。比如上海博物馆的藏品都非常成体系,整体的水准也特别高。有意思的是,我之前去看展的时候,展厅的保安还会和我聊几句,比如这件展品如何如何,感觉懂得还挺多的。所以,给我的印象很好。

Q:根据你的经验,能否给新手一些拍摄建议? 

A:很多人会问我玻璃展柜反光的问题,但要完全解决反光的问题是不太可能的。有的人可能会用偏振镜,但是在博物馆里面偏振镜实在是很难用。所以,我觉得应该换一个思路,要把反光、灯光、眩光等这些当作是你拍照片的一个条件,不是想尽办法去避免它,而应该想办法去利用好它。


文/蔡娴 图/受访者提供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