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姜雪峰:一口气写了三个最mini提案|青听两会
2020-01-14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施培琦/视频 

“谁说提案一定要连篇累牍的,只要把意思说清楚就可以了。”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80后市政协委员、华师大化学系教授姜雪峰一口气提交了三份“mini”提案,其中最短的一份才369字,最长的也不过516字。

建议教育体系建立双轨评价制

在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预备会上,姜雪峰就开始酝酿今年撰写的点。“我今年关注的是教育、科技和垃圾分类处理”。

1月14日清晨5点半左右,三份提案新鲜出炉。在第一份名为《教育的“培养与遴选”双属性需要我们建立双轨评价》的提案中,姜雪峰指出,随着高度发展的社会对教育的深度理解,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感觉到了教育体系拥有双重属性:既担负着“培养”的责任,又肩负着“遴选”的功能。

在姜雪峰看来,“培养”与“遴选”在有些时候具有相同的表现形式,但有时却会不一致,甚至背道而驰。培养的过程,是一个播种、灌溉、激发、等待的过程;而遴选却需要即时、量化、竞争、淘汰。当教育体系不得不具备这两种职能时,同时面对复杂的被教育个体差异,也让我们的教育规划与评估变得异常复杂而易被人误解。

他建议,在教育的考核评价中形成至少两套评估标准:一套针对“培养”,“长程评估”“延时评估”“回头评估”,让各种评价参数更加贴近个体的成长规律;另一套针对“遴选”,“系统量化”“综合评估”“加权均衡”,让选拔过程更科学性的公平。通过两套以上评估体系的综合考核,让时而自身就是矛盾的教育问题归一求同。加强对大众的教育规律、成长规律介绍,让民众从本质上更好地理解教育自身的矛盾性,消除不应有的疑虑和顾虑,期待必将有的百转千回终有时。“希望通过建立‘双轨协同教育评价指标’,帮助全社会进一步完善多元教育体系评价机制的建立,令上海的教育深度思考走在世界前列。”

科技的控量提质势在必行

作为不折不扣的“理工男”,化学系教授姜雪峰对科技也十分感兴趣。因此此次他提交的第二份提案直指科技的控量提质。

他介绍说,随着我国科技体系不断走向精深,产业升级换代逐步布局,“卡脖子”“卡脑子”的科学问题越来越紧迫,科技评价随社会发展进程的同步调整也十分亟需。“量变引起质变,是我们熟知的规律。然而,随着数量的不断增加,会达到一个临界拐点,此时数量的增加不但无益于体系的优化架构,有时甚至带来质量的下降。现有的科技评价体系已经或多或少考虑了这个因素。”

与此同时,姜雪峰指出,这样的“控量提质”举措应该在更多的科技评价中体现:基金项目原来都有数量指标,一定的数量基础保证是十分必要的,但如何在有了量的基础后,提升质呢?“控量”可能会成为“提质”的一种手段。这种控量的态度可以控制“无关挂名”“无关参与”“指标造数”,可以倒逼科学向更加精深、更加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

他建议,通过在科技评价中进一步导向“控量提质”精神,让疾步忙奔变成深耕精思,让指标数字变成问题解决,让粗放生长变成精细雕琢,迎来上海科创精深新时代。

垃圾处理科学亟待发展

如果说教育与科技是高校教师姜雪峰的“分内之事”的话。他此次提交的第三份提案则聚焦了2019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垃圾分类。

“2019年,上海率先在全国实行了生活垃圾分类,这是上海人民的大事,也是全国人民的表率,代表着世界级顶尖大城市的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全面思考。垃圾分类,利国利民利子孙。但分类的下一步就应该思考处理,处理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焚烧供能上,应全面布局科学技术创新和高端科技产业链,实现垃圾分类后处理的‘循环经济’‘循环生态’‘循环科学’,实现高附加值、高能源利用率、绿色环保的垃圾处理科学产业体系。”

因此,姜雪峰建议,市发改委和市科委尽早布局垃圾处理的全科学体系研究、全产业链生态构建,让与垃圾相关的科技与产业也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前列。涉及垃圾处理的科学与产业多种多样,需要政府统一架构、协同布局、产研结合、市场闭环。“希望上海尽早布局,在垃圾分类优秀表率的前提下,实现垃圾处理的国际引领,为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更添闪亮一笔。”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施培琦/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