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监管,让志愿服务更纯粹一些|青听两会
2020-01-18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施培琦/图、视频

垃圾分类志愿者、6311名第二届进博会志愿者“小叶子”……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志愿者行列,践行志愿者精神。

2020年1月1日起新修订的《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正式施行,让志愿者多了一份保障。在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会场,市政协委员们也关注这一新修订的《条例》。

 洪亮 

 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志愿者精神 

市政协委员、上海至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洪亮查阅过相关信息,发现此次新修订的《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是自2009年本市出台志愿服务条例以来的首次修订,前后相距十年。也是为贯彻2017年国务院正式实施的《志愿服务条例》。

他觉得,此次新修订的《条例》里最大的亮点,就是体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志愿者精神。以前传统的立法认为,志愿服务就是一个单向付出的行为,但从国际上讲,志愿者实际上是个权责利的统一体,既付出了,也会得到社会的尊重,“所以这次《条例》规定,对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相关单位、机构可以根据自身能力和实际情况提供优待。还鼓励有关单位在招录公务员、招聘员工、招生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聘用、录取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

洪亮还提到了另一个亮点,就是新修订的《条例》要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对志愿服务数据统一归集、统一管理和共享交换。“从大数据角度来看,将信息归集整理,能对志愿服务进行有序管理。”

其实洪亮和他所在的律师事务所的很多律师都是志愿者,他们定期走进社区、园区、学校进行法制宣传,帮助中学设立法学会,还与北虹高级中学合作了14年,帮助他们建立法制研究中心,将法制教育课程融入了学生思想品德课程中,这一系列都是志愿公益服务。

作为志愿者的洪亮觉得,这次新修订的《条例》,主要倡导了一种社会风尚,人人去做志愿者,同时志愿者也可成为被服务的对象,“我觉得这可能是重新修订《条例》最大的初衷,是对志愿者形成了良好的保障。”

 丁勇 

 监管必须跟上,避免为激励弄虚作假 

“我就碰到过打着志愿者的名号来看望老人,其实却另有所图的人。”市政协委员、上海万里社区爱照护长者照护之家理事长丁勇说。

丁勇投身养老服务行业13年,作为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的探索者,爱照护长者照护之家为社区失能失智的老人服务。

曾有团队联系丁勇,想为长者照护之家的老人提供志愿服务,他们也的确为老人带来了文艺表演,陪伴老人聊天。丁勇以为,这就是普通的志愿服务,这是一群有爱心的人,没想到,在几次志愿服务后,他们开始向老人推销产品。

“如今与志愿有关的团体太多,缺乏管理的话很容易失协。志愿者的确到了规范化管理的阶段,而这次新修订的《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就是一个很好的保障。”

在丁勇看来,《条例》明确了志愿服务组织为依法成立的,也让志愿信息通过互联网平台有了归集,可以促进线下服务落地。同时《条例》从多方面完善了志愿者激励机制,既能为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提供优待,也可以让他们得到表彰、奖励,保障志愿服务的持续性。

不过丁勇也同时提出,激励机制虽然对志愿者来说是保障,但监管必须跟上,激励机制是为真正热心公益、愿做服务的志愿者而设,并不是为一些人有目的性地参与志愿服务提供动因,“所以在落实中必须加强监管,不能在过程中弄虚作假,让志愿服务更纯粹一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施培琦/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