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代表董健: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铸就年轻一代的精神家园|青听两会
2020-01-18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常鑫/图

“优秀的文化可以极大强化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凝聚力,从而更好地提升综合实力。”市人大代表、上海戏剧学院电影电视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副主任董健此次向大会提交“构建上海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建议。她在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时说,加强文化自信,也是一种“培根铸魂”,应该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铸就年轻一代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校园应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不断提高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并将其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2017年1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不过,董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现今的时代依然是存在着不少问题的。“曾经网络上出现过这样一条新闻,一位女孩在中国的街头上,穿着中国传统的汉服上街,结果却被人误以为是穿着日本的和服,并因此指责女孩不爱国,更险些将女孩扒光。事件虽小,但窥一斑而知全豹,这仍然让人感到背后的一些折射。”

董健认为,这至少说明三个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在普通民众当中的认知并不够准确和深入;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应当采用何种方式方法;很多民众对于本土的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一定的自信。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看似荒谬的事件,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上出现了问题,才造成了大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高认同却低认知的状态。文化的传播渠道、传播方式多样,但毫无疑问,校园应是学习、传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

董健指出,教育部近年来大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来抓,然而,目前上海部分高校缺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性规划。“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主要是依托课堂外的一些宣传教育活动,但这些活动往往流于形式,随意性较强。可以说,高校尚未在本质层面开展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

 构建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传统文化思想丰富、内容庞杂,建立精当的课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学生系统、深入地学习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精髓。构建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也是充分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体现。”董健这样说道。

在她看来,高校应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必修课、选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同时,将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方法由“灌输式”向讨论式、互动式转变,让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新传播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教学采取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学校教育也要与社会教育相结合,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铸就年轻一代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董健告诉记者,中国传统文化的希望和未来都在于正在崛起的这些年轻群体,他们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是否接受传统文化,他们希望如何表达我们的文化,是我们应该高度关注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而言,加强文化自信,对青年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培根铸魂。”

董健说,以自己所在的上海戏剧学院为例,由上戏师生打造的大型原创情景朗诵诗剧《黄炎培》上学期在上戏实验剧院上演,这样一出严肃、厚重并充满时代感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所有的演员全部都是上海戏剧学院主持专业的学生们。

该剧以黄炎培先生为核心人物展开叙述,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为促成国共和谈,黄炎培访问延安,与中共领导人会晤,共商国家大事,并与毛泽东长谈达十几小时,其中关于“周期率”的对话,至今仍警钟常鸣,引人深思。

董健认为,排演红色主题文艺作品是青年大学生,也是未来艺术工作者培根铸魂的需要,师生们对文艺作品的创作过程也推动了学院的思想政治建设,“这种动态的授课方式呈现了一种传递观和仪式观,是教育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回归,是戏剧让主持更精彩的理念呈现。”据了解,今年,该剧还将赴北京演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常鑫/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