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知识|疫情期间生小病,在家熬一熬?听听专家怎么说
2020-02-14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宅”成了近一段时间的关键字。“医院是当下最‘危险’的地方,若非急症不要去医院‘轧闹忙’”成了人们的共识……

然而,看病真的可以等等吗?其实不是。对此,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陈涵副主任医师表示,市民要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面对疫情造成的心理压力,不要采取否认、回避等态度,但也绝不能过度悲观。

 身体不舒服,很多市民选择熬一熬 

这波疫情来势汹汹,大家对“去医院”这三个字讳莫如深。确实,新冠肺炎来势汹汹,小毛病最好不去医院,避免人群交叉感染。

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因为担心传染上新冠肺炎,所以选择小病在家熬一熬。市民张女士告诉记者,几天前她发热到38.5℃,不过她自认为和新冠肺炎应该没有关系;同时又担心去医院,万一被传染到疾病,所以在家吃了点板蓝根冲剂。不过,还算幸运的,三天后张女士退了烧。

可这一熬,也有人可能熬出危险。2月11日,新华医院妇产科收治一名身体不适已2天的孕妇,虽然产科医生快速诊治,但遗憾腹中胎儿失去了胎心搏动。从大年三十至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急诊医学科接收的急诊患者中危重比例增加了20%左右。

“由于疫情的原因,很多患者因为过度恐惧医院,错过了治疗最佳时机,我们希望告诉患者,医院仍然在有序的工作之中,有病还是要尽早来医院治疗。”急诊医学科主任费爱华强调,该看的病仍然要看。从疫情发生以来,新华医院急诊全员上班,尽管也有医生援助武汉,但科室里的运转一切正常。

 沪上多数医院各科室的普通门诊正常开放 

记者从沪上多家医院了解到,除了部分医院的专家门诊外,目前各医院绝大部分科室的普通门诊正常开放,急诊全时段开放,不会影响患者正常诊疗。不过很多医院采取了预约制。

几天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发布公告,从1月31日起,医院对全部来院人员进行体温测量等措施。同时,为了更好地引导患者合理就医,减少不必要的来院和排队等候,医院在防控关键期推行全预约制,暂时取消现场号源,未预约患者请不要来院排队挂号。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也在公告中称,该院实行门诊前预约制度,所有科室门诊号源均通过微信、网络、电话等方式预约,预约成功后就诊。

专家呼吁,急症患者切莫讳疾忌医,应当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治。一些慢病患者应当减少去医院,避免交叉感染。

 生病了也可先线上咨询,不能错过治疗 

不过,为减少病员不必要的集聚,上海许多医院已有此规定。在特殊时期,如果不是急症,专家建议患者前往医院前可以先线上问诊。

比如,新华医院推出了两个线上咨询板块,一个是新冠肺炎咨询板块,另一个则为“医疗咨询”板块。目前,该院40多个临床科室均安排值班医生在线回答患者提问,皮肤科、眼科、五官科、儿科等均是患者热门咨询的科室。

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避免交叉感染,在非常时期增进医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特别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推出免费“在线问诊”服务(包括发热咨询)。

 ▼ 心理专家 ▼ 

不要过多获取涉及疫情的信息

尽量保持半个小时以上的运动

每天闷在家,生病了还不敢去医院看,这到底是怎么了?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陈涵副主任医师表示,这段时间以来,“不敢看病”这一现象确实客观存在,即便是在他所在的医院,近日的门诊量也不到平时的十分之一。在他看来,在当前这个情况下,市民出现情绪上的波动是非常自然的现象,适度的紧张和焦虑是疫情引起的正常反应,这也提醒大家做好自我保护。

“但是,有些疾病可以等;有些疾病,却等不起。”陈涵副主任医师表示,很多市民之所以“不敢看病”还是和过度悲观有关系。

如何避免这种悲观的情绪产生呢?他建议,一方面,必须从官方渠道平台获取有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信息,不过分关注负面报道,不轻信传言,不过度解读,积极关注防控信息,坚定战胜疫情的必胜信心;另一方面,不要过多获取涉及疫情的相关信息,如果这个量超过市民一天获取信息总量的40%,那必将会对生活造成影响。

与此同时,“宅”的日子里该如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呢?陈涵副主任医师表示,面对疫情造成的心理压力,不要采取否认、回避、退缩、指责抱怨等不良应对方式,而是应该积极地去接受。生活中,要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饮食平衡,保证睡眠充足。把注意力转移到插画、画画等各种活动上,即使在家里也尽量保持半个小时以上的运动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