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防疫|关注疫情信息别超过信息流的40% 为心理健康安上一道“防护门”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嘉音
随着疫情防控战的深入,各类人群的心理状况也逐渐受到关注。这其中,既有感染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问题,也有普通民众居家所产生的疑病、焦虑状况。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连线上海体育学院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贺岭峰,以及参与过汶川地震心理救援的12355心理咨询志愿者茆玉书,听两位专家谈谈这次疫情中的公众心理问题。
青年报资料图。
一支部队,两个战场,两个敌人
虽然隔离在家,但你可能已经“心理病毒”
“前几天得知小区里有疑似感染的案例,这几天吃不好也睡不好,难道我已经被感染了?”近日来有不少类似的求助。心理专家贺岭峰认为,罪魁祸首很可能是“心理病毒”。
“免疫系统就是我们的‘部队’,它会竭尽所能排除掉一些对身体不利的因素。”贺岭峰表示,在疫情期间,这支部队有两个敌人:一个是冠状病毒,另一个就是心理病毒。后者影响力同样巨大,但往往不被重视。
有不少案例显示,一些隔离在家的市民,明明没有接触到感染源,但是却出现了失眠、疲倦、气喘、喉咙痛甚至发烧的症状。“这是因为‘心理病毒’同样会造成应激反应:它会让你心跳加快,血压加高,凝血因子增加,肾上腺激素升高,胃肠蠕动变缓,呼吸急促甚至发烧,症状很像新冠肺炎。”他说。
他向记者解释道,由疫情引发的情绪问题,没有以心理症状表现出来,而转换为各种躯体症状,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躯体化”:“从临床上看,是身体产生了‘遇到危险’的判断,因此派免疫系统出战。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也是新冠病毒感染后的临床表现。所以说,这是一支部队在两个战场,遇到了两个敌人。”
同时,适当的恐惧心理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刚开始的时候,恐惧心理是有好处的。它可以调动身体的各项机能来应对潜在的威胁,引起你的警戒。另一方面,有极少数人完全不在乎,对疫情抱有侥幸心理,比如聚众打麻将,或者不戴口罩等。侥幸心理也是一种心理疾病。”
贺岭峰认为,这种恐惧心理和应激反应在一周之后应该消退,两周之后回到正常水平。如今有不少人患上疑病症,他建议:“我们要做的是,不要在病毒到来之前,额外地消耗免疫力。”
贺岭峰
遵循“洛萨达线”,避免过度激惹
关注的疫情信息不应超过信息流的40%
“在一个案例中,患者十分钟不到就要刷一下最新的疫情消息,产生了严重的应激反应。因为胃肠系统蠕动减慢,他基本上吃不下去饭。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我建议,对疫情信息的关注,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减半。”贺岭峰说。
面对病毒,可以戴上口罩,穿上隔离服,而面对心理病毒,该怎么防御?有两个“40%”可以为心理健康安上一道“防护门”。
第一,关注的疫情信息不应该超过信息流的40%。“一开始当然需要关注疫情的发展,但是疫情防控战的深入,如果不是专业相关,普通人不应沉浸在疫情信息的海洋里。”
第二,接受负面信息不应该超过信息流的40%。著名心理学者洛萨达提出过一个命题,一个人积极向上的情绪,是由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综合而成。其中的比例大致是17:6,除出来的值约为2.9013。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洛萨达线”,这个神奇的比例可以应用在保持积极情绪中。
“疫情中,我们能看到人的伟大和美好,很多感人的故事都能够激起我们积极、昂扬的情绪,这能很好地预防心理病毒。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在你意识到自己过度激惹时,最好能主动地寻求专业心理医师的帮助。”
当好疫情之下的“补心人”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心理救援刻不容缓
2003年抗击非典,心理救援首次大规模进入公众视野。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更有数千名心理救援者进入灾区,为灾区群众疏导心理。2008年,茆玉书作为志愿者主动请缨参与过汶川地震心理救援,和他同去的,还有20位12355的心理救援志愿者。
茆玉书分享了他在汶川救援时的经历:“在汶川,我遇见一个小姑娘。她告诉我,地震发生后她出去找爸妈,结果每走一步,都能看到不同的死伤者。听过她的描述,我感受到她受到了很大心理创伤,开始先慢慢疏导她的情绪,这也更让我意识到了心理援助的必要性。”
“虽然汶川地震和此次的新冠肺炎在表现形式、影响面、控制力都有所不同,但二者同属突发性公共事件,依然有经验可以借鉴。”茆玉书认为,及时组建一批有心理学知识的心理咨询师进行电话、线上咨询疏导十分必要。
“灾难过后,大量心理问题就会出现。”茆玉书说,自然灾害一般会带来急性应激障碍,而疫情则一般是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在自然灾害后,病人往往表现为吃不下饭,精神不振,哀伤情绪比较严重,在一两个礼拜内表现得特别明显。一个月以后,有一些会急性应激障碍慢慢转变成PTSD。新冠病毒带来的主要是恐惧心理,这对普通民众也存在很大的影响力,尽管宅在家里,心理状态都会受到影响。
此次的疫情具有传染性,面对面的心理疏导显然不可行,无疑给心理援助工作造成困难。“应该有组织地把这些具有心理救援资质的人员组织起来,开通电话热线和心理咨询。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及时的心理援助能有效缓解心理疾病的症状。”茆玉书建议。
在疫情的重压下,心理救援刻不容缓。12355的心理咨询师们,正在靠着一条网线,一根电话线,将人从精神的沼泽中“拉”出,为“心”抗“疫”。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嘉音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