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防控|全市最大公租房小区如何“扎紧防疫篱笆”?
2020-02-14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钟雷/文、图

55个门栋,4042户租户,72%为外地来沪人员。如果对于其他小区而言疫情的防控难度为“normal”的话,那摆在全市最大的公租房小区馨越公寓面前的,无疑是“hard”模式。然而,在短短3天内,该小区赶在复工大客流来临前完成居民信息的梳理,并建立起一套详细的数据库帮助扎起小区的“防疫围栏”。

重点地区返沪的24户50人,曾到过重点地区的7户21人均实行居家隔离,许多未返沪的居民经劝说自愿留在老家。在这份“防疫成绩单”的背后,离不开镇政府、社区民警、居委会、物业的通力协作,“一天打了4541个电话,两天敲开小区所有外地租客家门。”居委会书记短短两句话凝结的是各方的付出。

1天打4541个电话

  居委会与返沪大客流“抢时间”  

“你好,请问是刚刚回上海吗?”上午十点,一位背着书包的小伙刚想走进馨越公寓小区,就被门口的保安伸手拦住。“是的,安徽回来的。”“好的那你填一下健康信息登记表,之后要在家里自我隔离两周。”小伙随即被引导至一旁的帐篷内填写抵沪车次、同行人员、是否有湖北旅行史等信息。之后,居委会工作人员将根据前期建立的数据库核对表格信息,确保小伙的信息真实可靠。

疫情发生后,要“扎紧小区的篱笆”,最要紧的便是建立“数据库”。哪些人要回来?什么时候回来?从哪里回来?这些信息都要赶在居民大规模返沪前“摸清底数”。防控战线前移至小区大门口,人员排摸工作也必须前置,但1月31日,馨越河湾居委会(筹)书记翁春月却为此挠破了头:“最开始要求与每户取得联系,记录其返沪时间及车次,但很快发现我们人手根本不够。”

位于普陀区的馨越公寓是上海最大公租房小区,共有55个门栋,4042户租户,其中超过七成为在沪工作的外省市人员,重点地区住户达到240户436人。今年春节,回乡过年的租客和留沪人员比例大约是1:1。由于当时复工在即,当时小区已陆续有外地租户返回,眼看信息排摸工作可能跟不上门岗查控的节奏,翁春月向长征镇镇政府“求援”。

1月31日当天,援军赶到。37岁的长征镇综治办副主任蒋慧勇率领由30多名机关工作人员组成的突击队驰援馨月公寓,加入挨家挨户打电话的行列。“一天打了4541个电话,早上9点打电话一直到晚上9点,打完电话才下班。”翁春月说,每通电话不仅要询问对方个人信息,还包括同住人信息、抵沪车次、航班号,有没有武汉旅游史,“一个电话最少要打四五分钟。”在随后的两天中,为了核实电话记录的信息,蒋慧勇和翁春月带着突击队队员和居委会工作人员,对全小区所有租户“扫楼”。“电话没打通的一定要把门敲开,电话打通的要再上门再确认一遍信息。”

仅仅1天后,小区便开始迎来返程高峰,最多的一日返沪的租户达到近200户。如今已经返沪的2750名租户信息悉数入库,给接下来的防疫查控工作开了个好头。在后续的工作中,社区民警再根据水电煤的使用情况,及时跟进户主返沪情况,如果用量如果产生异常,派出所就会通知社区民警和居委人员进行上门排查,确保无漏登瞒报的情况。

劝返重沟通

  他们希望把选择权交给居民  

上午11点,由居委会、机关突击队、党员志愿者组成的值班队伍依旧守在小区门口,20多人分三班倒,为每一位进入小区的居民测量体温,登记信息。在他们身旁,59岁的普陀公安分局长征派出所姜钧却能一个人站三个班次,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半,这段时间来,他几乎每天与居委会工作人员同时上下班。

“现在很多人会主动打电话来问‘我能不能回来’?”作为馨越公寓的专管民警,姜钧在这里已经工作了7年。今年春节后,他的手机响得愈发频繁,居民最关心的就是返沪后可能遇到的问题。“如果是湖北回来,有指定地点隔离,如果是其余重点地区,也要医学隔离,其他地区的话到家后要先居家隔离14天,你能接受伐?”出于防控的要求,虽然需要劝仍在外地的租户暂缓返沪,但他更希望把选择权交到居民手上。“老百姓的工作不难做,别把外地返沪人员都当成病人或者疑似病例,只要把道理讲透、讲明白,大家都会听的。”

由于外地返沪人员较多,疫情发生后,部分小区居民逐渐焦虑起来。一次,一位孕妇打电话向姜钧“求助”,说自己每天不敢出门,在家里只能一直开窗通风。“我告诉她,通风每天只需要通一定时间,不用全天开着。与其过于担心别人怎么做,还是专注自我保护更好。外地返沪人员基本上除了拿快递之外都不出门的,出来遛狗的都是留在上海的住户。”在电话里解释完后,因为担心对方,姜钧专门登门安抚这位居民。临走前还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方便对方随时联系自己。“看到民警上门,老百姓心里总归放心得多。”

从警39年,明年姜钧就将迎来退休,作为老同志,分局和派出所为了照顾他,特意派了青年民警支援他,但姜钧却不愿给自己留太多的休息时间。“小区还是我熟悉,还是希望多担点事情。”正如翁春月的那句“他在我心就定很多”,对于很多小区居民来说,这两天看到姜钧出现在小区门口,便觉得小区多了个“门神”。

用细节做好保障

  让居民没有后顾之忧  

目前在馨越公寓,共有重点地区返沪的24户50人,曾到过重点地区的7户21人实行居家隔离。据姜钧介绍,小区的居民大多学历较高,年轻人居多,在居家隔离方面相对配合度较高。但与此同时,如何保障这些居民,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则是小区管理人员的一门必修课。

在小区大门口的快递领取点旁,一张A4纸记载着一串门牌号。翁春月告诉记者,这些门牌号都是正在隔离的住户,而这张A4纸就是为了提醒志愿者及时将这些居民的快递“送货上门”。

除了“送”,也不能忘了“收”。每天下午两点,小区物业安排保洁人员,前往居家隔离的居民家,收走门把手上挂着的一袋生活垃圾。“这些垃圾放到统一的隔离人员垃圾箱内,由绿化市容部门统一消毒清运。”小区物业经理黄浩告诉记者,小区目前共设置了2个独立的垃圾桶,专门用于放置隔离居民的生活垃圾。

不久前,一位正在居家隔离的居民悄悄带着孩子到楼下散步,立马被其他居民举报。我们马上和社区民警一起上门沟通。“我跟他说,你再坚持三四天就好了嘛,后来他还是接受的。”不过像这样不太自觉的居民仅仅是个例,翁春月说,更多的时候,居家隔离的居民远比他们这些社区工作人员更有防护意识。“我们上门让他们签字,他们手上套个保鲜袋拿笔签字。”翁春月开玩笑说,虽然对方是隔离人员,但感觉自己反倒被对方当作“危险人员”。不过她很坦然地接受这种反馈,“他能做到这样,就更加不会在隔离期出门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钟雷/文、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