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防控|红外线测温仪登场!复工日,上海商圈严阵以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钟雷 顾金华/文 周紫薇/图、视频
今天是上海不少企业的复工日。如何科学防控、精准施策,多措并举做好各类企业复工安排,确保“防疫”“复工”同步进行?记者通过在陆家嘴金融城、南京路商圈走访发现,不少企业都有自己的“妙招”。
红外线测温仪登场
陆家嘴金融城复工日严阵以待
今天早上8点30分,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走进花旗集团大厦时,看到边门已经关上,正门入口处铺设了一条长长的“红毯”,设有四道“关卡”。白领们每经过一道“关卡”都要稍作停留,最后一道就是测体温。
“这样可以避免人员聚集。”来自浦东电信局政企客户中心党支部的志愿者张斌,正引导着白领有序踏上红毯。今天这里来了5个党员志愿者,早上7点45分到岗,他们将服务到9点半,然后回自己单位上班。
红外热成像体温仪可以快速测出每个进门的白领体温。轮到记者时,测温仪发出了警报,显示体温超标。根据规定,志愿者让记者先在旁边等候区休息一会儿,再测时,还是超标!这时,手持测温枪派上了用处,耳温显示,体温正常,这才放行。
放行之后,还要进行登记。正是因为多了这些程序,导致物业人手不够。为此,陆家嘴金融城招募1200多名党员,分批次每天站在楼宇疫情管控的最前线。
不远处的上海中心同样只保留了1号门和2号门以及车库入口。由于实行错峰上班,上午10点还不断有白领进入。每个白领检测完体温,都要进行登记,除了姓名、手机号等基本信息外,还包括是否去过重点地区等信息申报。表格填写完毕之后,每人会拿到一张“快速通行证”,这是一张贴纸,上面标注了日期,每日一换。如果遇到发热人员,可送至室外搭的一个帐篷“临时隔离点”。
“我们成立了以团干部为骨干,广大团员青年共同参与的疫情防控应急青年突击队。”上海城投集团团委书记梁波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今天是突击队开展应急保障任务的第一天,来了8个人,主要是在上海中心大厦各主要入口,对所有进入大厦的人员进行体温检测、秩序维护、劝导等。
“一楼宇一方案”
警方多举措为企业扫除复工障碍
为了实现“双线作战”,解决企业复工面临的诸多问题,警方制定一楼宇一方案、协助企业核查新员工“足迹”,多措并举为企业扫除复工障碍。
南京西路商圈聚集着包括5座大型商务综合体,8座大体量商务楼宇在内的30幢商务楼宇,工作日日均人流量近30万。
复工前,静安公安分局南京西路派出所积极配合街道等相关部门推出《隔、放、测、劝、排、预》楼宇疫情防护工作举措。“根据每个楼宇不同的情况,制定‘一楼宇一方案’。会同街道,先期通过网络会议细化内容,复工后经实践还做了微调。”据南京西路派出所所长陈伟介绍,今年2月初相关举措就已顺利实施。
“通过楼宇、企业提供的人员热力图,结合往年复工情况,我们进行了精准测算,确定白领上班出入楼宇路线,依托数据化模型,要求楼宇责任方对广场及大楼的停车场做出相应改动,建议企业错峰上班,避免人员聚集。”南京西路派出所民警冯炬伟告诉记者,静安区兴业太古汇已将原本广场南北4个车库入口缩减为2个,大楼安保力量也配合街道、公安部门,对复工人员进行登记检查。
据兴业太古汇物业高级主管邱丽琼介绍,目前商务楼宇关闭了部分电梯,但保留高层电梯全面开放,每部电梯限乘坐6人,在楼宇大厅设置排队点并摆放隔离栏。同时,商业广场还划定快递寄取等候的“无接触”通道。
“要让警服、西装和防护服组成一道坚不可摧的防护墙。”如今,该“六字防疫措施”已实施一周,在复工后,民警和街道工作人员,志愿者们依旧坚持全员上岗,积极配合楼宇、企业做好疫情防护各项工作措施。
“健康动态码”上线
可用于多场景人员健康信息核验
为推动上海市民早日复工复产,“健康动态码”于今天凌晨正式上线。
记者了解到,通过健康信息登记后,将产生一个健康动态码,根据个人情况不同获得的颜色不同。其中,“黑白码”指已解除医学管理措施或未见异常人员,这类人员可正常出行;“红码”指未解除医学管理措施、确诊未出院、疑似未排除等人员,红码可在解除医学管理措施后、出院后、排除疑似后转为黑白码;“黄码”指来自重点地区来沪人员,入沪后须实施14天的集中或居家隔离,连续填报健康记录后转为黑白码。
企业、小区、各公共场所的管理人员通过“健康云”App首页“扫码核验”功能或微信和支付宝扫描二维码后,可核验小区出入人员、企业员工、公共场所出入人员、医疗机构就诊患者的健康信息情况。健康信息情况包括该人员的姓名、年龄及近阶段体温、症状信息,后续还可以查看该人员近期的就诊情况和其他健康体征情况。通过“健康云”App或“上海健康云”微信服务号进入“防控服务专区”,可找到“健康码”字样,实名认证后即可查看对应的健康动态码。
据悉,健康动态码后续还将结合就诊数据、健康体征、运动情况等综合数据,作为体现居民健康状况的指数持续发挥作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钟雷 顾金华/文 周紫薇/图、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