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前线|连线上海首批支援武汉医疗队医师组组长周新:病区从一床难求,到出现空位,所有精细化的努力都指向春天
2020-02-24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大年初一(1月25日)凌晨,他们作为上海第一支进入武汉市的医疗队抵达目的地,奔赴金银潭医院,直面这群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时至今日,这支医疗队已驻守金银潭医院整整一个月,救治了100多位危重症患者,30多名患者已治愈出院。

今天,当记者连线上海首批支援武汉医疗队医师组组长、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周新时,他给大家带来了好消息,上海医疗队所在的病区已从最初的一床难求,到如今已有床位空出来,这让大家明显感觉到,整个疫情正有效地得到了控制。“随着春暖花开,距离我们返回的日子应该也不远了。”周新说。

  从一床难求,到有空的床位了  

疫情发生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是集中收治新冠肺炎危重病人最多的医院之一,这里病人的状况格外牵动人心。而除夕夜出发的上海第一批医疗队进入武汉后,直奔金银潭医院,接管北二楼和北三楼两个病区,这里可以同时收治60余位重症患者。

周新是上海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中最年长、最先报名、也是最先抵达武汉的上海呼吸科专家。自1月24日除夕夜出征至今,他已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度过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

选择逆行,没有丝毫犹豫。周新坦言,在到武汉之前已经有了一些心理准备,但抵达之后发现情况还是比大家想象得更加严重一些。“重症病人太多,一床难求,最多时我们一个晚上就要收治12位病人,只能紧急安排加床,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

跟多数网上求助的医院一样,刚开始这里物资紧缺,手术隔离服和防护服都不够用。今天用了,不知道明天有没有。很多队员进入病房工作后,选择尽量不吃东西不喝水,为的就是节省防护资源。

一个月过去了,所有的一切都在好转。每天送进来的重症病人明显减少了,最近连续几天,两个病区每天仅收治一到两位病人。治愈患者出院后,病区内有的床位空了出来,等着收治下一位病人。而防护物资,也不再那么紧缺。

“目前,武汉已经建成了多家方舱医院,更多的方舱医院还在筹建中,到时候床位将达3万张;加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队都在共同努力,这让大家明显感觉到,整个疫情正在得到有效控制。”周新说。

  治疗新冠重症患者,正在积累更多的经验  

截至目前,周新所在的上海首批医疗队已经在金银潭医院救治了100多位危重症患者,3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每一位患者的出院,都会给医疗队员带来更多的信心。

谈及在治疗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过程中,积累了哪些经验时?周新告诉记者,这个疾病发展进程非常快,少数病人确诊后,会迅速演变成为重症或危重症的情况,也有的可能前一个星期还好,症状不严重,但后面一周甚至十来天迅速演变成为重症或危重症。

“在救治上,目前都按照国家颁布的诊治指南。患者发展到危重症时,不是靠一个药物就能解决问题的。”周新称,在目前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对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他们一方面注重增加患者的免疫功能,另一方面依据患者不同的症状使用气管插管、呼吸机等呼吸支持治疗措施。例如,重症患者用鼻导管氧疗不能纠正低氧血症时改用高流量氧疗,无创或有创呼吸机治疗。

周新告诉记者,连续一个月的奋战,确实让大家积累了相当多的治疗经验,他们每天都会分析所有的临床资料,来决定治疗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治疗流程也变得更加规范。在病区3楼办公室的墙壁上,张贴了多张这些天总结出来的操作流程单,这是上海医疗队精细化管理的体现。

  坚守,除了责任也是一种情怀  

在金银潭医院,面对的都是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每一位医疗队员的工作量都特别大,其中包括这支年轻的护理团队。

因为病房内没有护工和工勤人员,护士除了做医疗护理工作以外,还要为病人做生活照顾和心理安抚工作,一些日常事务诸如喂饭、处理大小便等都是护士在做。护士们穿上防护服进入病房之后,不能喝水、不能吃饭,往往要连续工作4小时到6小时,长时间戴口罩把鼻部皮肤都压破了。

有一次,一位护士给病情较重的老人喂早饭,一小碗稀饭加一个包子,喂完用了一个半小时。吃饭要拿开面罩,一拿开,血氧饱和度数值就往下掉,吃一口饭要戴一会儿面罩,但是这位护士一直在坚持,喂完饭的那一刻,老人哭了。周新说,这些年轻人身上的这种精神,常常让他感动。

“当一些重症病人死亡以后,因为没有家属在身边,我们的护士会仔细帮他的遗体擦干净,用两层床单将遗体包裹好,让他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周新给记者讲了一个画面,这个画面让所有医疗队员为之动容。 2月15日,一位重症患者经抢救无效后离开。护士们给离世的患者终末护理,遗体消完毒,送出病房。从病房到走廊楼梯口,50米,但护士们推行病床时走得很慢,平时几十秒的路程,足足走了8分钟。

“慢的原因,就是尽量不能让他的头碰到任何东西,要让他走得顺顺利利。”走廊里摆着治疗柜,护士们行进要小心翼翼。行进的过程中,每位护士都会喊着:“老先生,一路走好!”整个场面庄重而悲伤。没有家属送别,这是一场安静的告别。

  患者也在感动着我们,温暖无处不在  

在付出的同时,医疗队员也在每天感受着温暖。

每一位可以走出病区的病人都想向医疗队员表达感激之情,他们不能踏入隔离区,于是便将感谢的话写在纸上,贴在窗户上,隔着玻璃给大家看,给队员加油,也给病友加油。周新说,每当队员们看到这样的字条,都会感动,然后忍住激动的泪水,继续治疗下一个病人。

“上海医疗队的叔叔阿姨,听闻医疗物资匮乏,我和爸爸妈妈将八套防护服全部捐出,期盼你们早日归来。”2月21日,周新收到了来自上外黄浦一名小学生的礼物。周新在回信中这样写道:“感谢你的小小捐赠,这给了我们全体队员极大的信心和精神鼓舞。在国家遇到困难之时,你热情伸出援助之手,说明你从小怀有一颗爱国之心,有爱民之情,我们为有你这样的少年而感到骄傲。”

此次收到小学生的来信与礼物,周新感到十分温暖。“在这一个月的救治过程中,有非常多的普通人给了我们帮助和支持,包括患者也在不断感动着我们。”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来武汉满月了。在武汉,从刺骨的冬天进入了温暖的春天。而上海第一批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从陌生到熟悉,已经成为了相亲相爱的一家人。“随着春暖花开,距离我们返回的日子应该也不远了。”接受记者采访时,周新显得很有信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