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探寻百年石库门里的五四精神,东华大学纪念五四运动101周年云直播开讲
2020-04-29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近百年前,陈独秀将新青年编辑部从北京迁回上海,入驻老渔阳里2号。就是在这里,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诞生,共产主义的星星火种从这里点燃。” 4月29日,来自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在沪学生董沁仪,向镜头前正在观看直播的青年人娓娓讲述百年红色弄堂——渔阳里的前世今生,东华大学“五四精神 传承有我”纪念五四运动101周年云直播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开讲。

“他们当中最年轻的17岁,最年长37岁,平均24.5岁”,主讲人介绍到,直播的镜头聚焦在一组大型浮雕群像上,浮雕呈现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最早的八大发起人。从他们的面色、眼神、形态能够看得出他们投身革命的勇气、决心和为未来前途的展望。

记者随着主讲人来到了展厅的二楼,大家在一个展柜旁停下了脚步,原来这里陈列着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内最年轻的一位成员俞秀松的日记。主播老师还讲了一个当年俞秀松问他父亲要路费的有趣故事:俞秀松在给他父亲的信中索要路费,竟称呼父亲为“同志”,出乎意料的是,老先生还真的附上了1块钱,回信说是作为“同志情谊”给他。

随着镜头穿梭在百年石库门建筑中,一群立下报国之志的热血青年开启解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间的红色故事仿佛就发生在眼前……

近一小时的直播,来自东华大学的青年教师、在沪青年学生,从五四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疫情抗击中的青年担当、决战脱贫攻坚四个角度,通过介绍渔阳里的百年历史,向大家展现中国青年始终挺起的脊梁。

此次直播吸引了大量的青年师生通过东华大学官方b站、抖音直播平台观看,远在千里之外的同学们通过弹幕与主讲人开展“青年大学习知识问答”现场互动。“太有意思啦,我回答对了问题,还拿到了东华定制‘战疫口罩’,开心开心”,b站用户“L瑶同学”发来这样一条弹幕。

活动现场来自工业设计专业1802团支部的张怡卿告诉记者, “我是第一次到渔阳里来参观,听了几位老师、同学的讲解才知道共青团的诞生成长经过这么曲折的历程,同时我也被共青团八名发起者的革命故事所感动,正是有了他们的坚持和奋斗,星星之火才得以燎原。”

本次的四位主讲之一,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团委书记沈嘉斌表示,此次作为青年教师代表走进渔阳里,通过集中学习共青团的前世今生,既是一次对自身深刻的沉浸式教育,更是教会学生如何在疫情下明晰青年使命,讲好中国故事,体悟中国精神。这些鲜活的人物和故事是一本生动的“教材”,值得我们不断品味、学习。

特别的是,东华大学党委书记刘承功也来到了活动现场为青年们讲了堂生动的微团课。他在“云”端向东华青年致以节日问候,并勉励广大东华团员青年,要不负党和国家的召唤,勇敢担当起民族复兴的时代大任,把个人的梦想同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融汇起来,成长为新时代的奋斗者,以先锋者的姿态、先锋者的担当和作为,奔跑在我们新时代的最前列。

据了解,五四“云直播”,标志着东华大学纪念五四运动101周年系列活动正式启动。直播的同时,还发布了2020年东华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青年研究课题,东华大学“青马工程”的学员们将围绕共青团历史研究、团属新媒体建设、基层团支部建设、团员劳动精神培育等方面展开调查研究。团市委挂职副书记戴冰、东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淑慧为学校“青马工程”学员赠书。

将团日活动、主题教育“迁移”到线上是在特殊时期的全新探索。为了纪念五四运动101周年,东华大学团委以网络直播、微信公众平台推送为主要形式,持续开展2019-2020学年五四表彰优秀典型风采展、战“疫”云团课、“劳动炼就新青年”线上主题团日等活动,以青年人的视角、语言和态度传递能量,进一步引导师生更好担当作为、努力激扬家国情怀,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