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85后“船”承人:我在航海博物馆做古船模
2020-05-1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手工做船模已属不易,那做古船模呢?这是一门非遗手艺。中国航海博物馆就有一位85后实体古船模制作人,他叫倪皓。

一把小小的平刀,在倪皓手中已经运用自如——制作古船模时,他每天上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磨刀,几年下来,那块磨刀石已经变得又薄又光滑。

古船的上层建筑,比如艉楼、烟篷等采用的是榫卯结构,为了还原这种工艺,倪皓用小口径平刀小心地在船体边缘上抠出凹槽,那是古船最常用的燕尾榫。除了平刀、小锯子这种传统工具外,还要借助打孔机、压刨机等机械设备,一件古船模需要经过修、磨、压、定等工序,才能制作完成。

之所以成为非遗,足见从业者之少,实体古船模制作人在全国都属于“小众”,在上海更是凤毛麟角,而且这些工匠都年事已高。倪皓忘不了,当初他跟同事去福建调研时,耄耋之年的老师傅是躺在床上接待他们的。

2016年,中海博成立了船模研制中心,需要培养自己的实体古船模制作人,不但要会修复,更要会制作。倪皓欣然领命。

开始学做古船模时,倪皓是个不折不扣的“门外汉”。毕业于上海工会学院的他虽然学的是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但他在中海博从事的是书画装裱和库房管理工作,唯一的船模制作经验还停留在小学时制作简易航模。

古船模的研制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首先需要翻阅大量的历史资料进行考证研究,然后以现代的科技手段建模,最后以古船模建造的方式呈现出来。由于古船模的图纸非常欠缺,有时候为了做好做精一艘古船模必须把流程反过来,根据它的船型用途、主尺度、历史描述反推出它的图纸。

“青少年航模跟古船模制作完全是两个范畴。我们是博物馆,我们做的古船模必须完全根据实船按比例缩小,所有的尺寸都要有历史证据。”做古船模,没有师傅根本入不了门。当时,馆里请了古船制作非遗传承人张玉琪来给年轻人做培训。就这样,倪皓从基本功开始学起,慢慢上手。直到现在,他还笑言自己是个边学边做的“学徒”。

做古船模是精细活儿,需要精打细磨,制作一艘少则几个月,多则半年以上。“学徒”倪皓现在已经有了两件比较满意的作品:“太湖背网渔船”模型和“太湖七扇子”模型。“太湖七扇子还有实船,我们是按1:25的比例来制作的,它们都属于外观模型,如果是结构模型的话,工艺更为复杂。”

“船模制作其实跟造船一个道理,它的精细程度更高,要求的误差范围控制在2毫米以内。”倪皓说,“我必须沉下去,其实也是在打磨自己的内心。”

“可能一开始接触古船模只是出于机缘巧合,但当我真正融入这个世界后,发现自己真的是在造船。每当完成一艘古船模时,就会有发自内心的成就感,更有信心地去制作下一艘船模。”倪皓的下一个作品是“泰兴号”船模。

为了挖掘更多的“船”承人,时值国际博物馆日,中国航海博物馆发布了纪实性短视频《寻找下一个传承人》,由包括倪皓在内的青年古船模制作人科普古代船模的建造知识,发出寻找传承人的“召集令”。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