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本地大闸蟹安上“大长腿”,这个项目拿到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
2020-05-1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泳均

对于上海人来说,每年秋季吃大闸蟹是正事,这个时节再也没有比吃大闸蟹更有腔调的事情了。但是,上海本地养殖的大闸蟹却一直得不到上海人的认可。今日,以上海海洋大学为第一单位申报的“中华绒螯蟹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关键技术集成创新”项目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中华绒螯蟹俗称大闸蟹、河蟹,上海蟹种的质量、产量和售价都比较低。更为重要的是,上海大规格成蟹养殖一直是个短板,比如在崇明养殖的商品蟹,其规格小、体色黑,有“乌小蟹”之称。

据“中华绒螯蟹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关键技术集成创新”项目带头人、上海海洋大学王成辉教授介绍,上海河蟹产业一直处于“有种源、无良种”的窘迫局面。随着河蟹养殖业的迅速发展,造成了不同水系河蟹的苗种大交流和大混杂。种质问题已成为制约上海和全国河蟹产业持续发展最主要的“瓶颈”。

王成辉教授向记者表示,我国河蟹产业的苗种基本来自人工育苗生产。但在人工育苗中,存在非常严重的现象是小规格亲蟹的应用,造成河蟹规格小、性状退化、养殖效益下降,影响了河蟹产业的持续发展。

自2004年开展河蟹育种工作,王成辉教授带领的项目团队以育种亲本为材料,深入研究大规格亲蟹的繁育技术,突破了大规格亲蟹抱卵困难、亲本死亡率高、育苗产量低等技术瓶颈。

十多年来,项目团队收集了近300份样本,足迹踏遍从南到北的主要水系,东亚、欧洲和北美的绒螯蟹种质资源群体。同时,还收集了全国河蟹大赛中的规格大、步足长、额齿尖的种质资源。对这些资源群体的表型性状、遗传特性进行了测量和分析,建立了国内最丰富的绒螯蟹种质数据库。

王成辉教授围绕河蟹产业的“种”和“养”两大核心问题,经过十多年的苦心研究,突破了亲蟹繁育、蟹种培育、成蟹养殖、饲料研发和蟹产品加工等五大关键技术,选育出中华绒螯蟹的国家级新品种——“江海21”,大大改变了上海河蟹种源的窘迫局面。

命名为“江海21”的河蟹新品种,不仅具有生长快、规格大、产量高等特点,还具有步足长、颜值高等特征,在河蟹养殖业中享有“大长腿”的美名。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口感并不比外地产的大闸蟹差。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泳均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